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找回密碼
 申請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Login

用FB帳號登入

搜索
1 2 3 4
查看: 63759|回復: 5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議場討論] 社群學習為基礎的創新意涵?「創新、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有無關係吶?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7-3-14 09:0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你追求「創新研發」吧?你公司「知識管理」了吧? 「社群學習」可作為你在創新研發上的基礎??    " t- \( O0 O  q4 a) s4 A+ f
1 R# L, \# B3 N! R
f888888x:因我們參與, 這是屬於我們的網站!!把網路當成一個大的 有老師 有朋友 有同事
8 \/ t' P6 H! M: v  F% y; d' y. C6 `+ f- r6 E! R
組織學習為基礎的創新意涵  文/賴志宗 ( A# ]& q5 Q- A

" x% F% z$ K( f7 @$ g
彼得•聖吉(Peter•M•Senge)在1994年出版《第五項修練》專書中,曾經明白的指出:90年代以後成功的企業,都將會是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的特點在於組織成員都是願意分享與學習相關知識與訊息,組織內是鼓勵知識的分享與積累,同時組織成員瞭解可以運用科技技術來協助完成工作。學習型組織重點在於強調組織成員彼此學習與共同分享的機制,藉此達成團隊共識,並強化組織績效的呈現。學習型組織可以視為一種系統的觀點,而其精神在於強調組織學習的共識與組織心智模式的建立1 `3 C5 {7 w* _, m( w- P& W! j
' K$ J1 g6 L9 Q; b2 k
當我們在進一步探究組織學習的意涵則可以發現,組織學習強調現有知識與能力的利用,並改變或發展的一種途徑。透過不斷的創新改造或知識管理的執行程序,使得這樣的經驗傳承,並不斷的創造企業的績效與價值,進而達到組織設定的目標。而創新的類型至少有兩種,一種是完全改變現狀的破壞性創新,用革命的方式來達成創新的意圖,企圖毀滅現況以求得全新的改變與效果;另外一種就是在既有之體制下,以循序漸進方式,逐步的、有計畫的修正目前所不足的情狀,運用的資源來完成創新的使命,達成組織變革的最終目的。
" u0 @; m  s, g# _6 e7 w, B  \* r
+ r( G+ _. R5 y8 A3 |  J: }0 q5 ^筆者日前參加一場研討會時,講師曾經提及:創新的基礎,必須建構在知識管理之上。筆者認同這樣的觀點並認為,知識管理的過程在於不斷的把組織內知識的積累(內隱知識)透過分享來促進組織內成員的成長(內隱知識外化),並透過不斷的討論,將其討論的心得或結論,變成為下一次決策或規劃的依據與基礎(外化後,轉為內隱知識)。知識管理就是一項組織學習的過程,而創新則是著重於知識管理巧妙的運用知識螺旋的轉換方式,將既有的知識,重新整合、歸納與創造一項新的觀點或想法,並付諸於行動,追求企業所設定的目標與績效。由此得知,創新、知識管理與組織學習之間,關係息息相關,更可以與績效做連接。 , y  h. K0 H& ?8 C! v; O
- F+ E. d! x9 K$ @) H
在筆者的研究中發現,當企業因面臨日益多變的環境時,組織學習可以有效的提升員工面臨變革時的意願,參與、認同組織的改變,同時也可以有效的提升企業的經營績效。此外,企業內部的分享的意願與管道無法暢通時,則會明顯阻礙企業成員參與組織變革或創新的意願,同時也會降低組織績效的呈現。 # c' {. S) R# P7 I+ g2 l& U

0 A' R3 V6 Z5 I! T企業環境不斷的轉變,企業唯有不斷的改變與進步,才有辦法因應這環境的快速改變,所造成的衝擊。創新是維持企業不斷向前邁進的方式之一,透過不斷的學習與分享為基礎的管理手法,才有可能鼓勵企業成員勇於創新,不斷的提供企業往前推進的點子與想法。創新的基礎在於針對分享之傳遞的過程進行改善,並透過組織學習的強化效果,使得創新的結果可以獲得組織最棒的利益。筆者相信,這樣的創新,才會是最具體而有效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頂 踩 分享分享
2#
 樓主| 發表於 2007-11-5 10:05:43 | 只看該作者

義隆電子知識管理推動經驗分享

知識長交流會活動-義隆電子知識管理推動經驗分享 已額滿  
* B; K& j2 ~0 X; T8 ^6 m2 }' a( ~) P+ z0 Q- [' \& g
本次活動的主題為"義隆電子知識管理推動經驗分享",並將移師竹科義隆電子舉行,除參觀義隆電子外,會中將由義隆電子KM推動小組現身說法,分享義隆電子知識管理推動的實務經驗,藉由其經驗分享,導引成員對於知識管理推動手法與可能面臨的推動阻礙等進行深度討論。+ |9 j! f* J3 Q. f) q" T& |, [

9 K+ S  J; m; @( @" Y2 G) \義隆電子KM推動經驗分享        + Y/ A- s3 r+ J( r
1.        Elan KM專案及系統, n/ C6 [( A6 K1 N' E7 g% w% D
2.        社群運作--創意社群
7 a  \% Z3 U# |' U4 {, A$ Q6 P3.        部門專區--標竿部門分享7 o/ u7 g& f  W  w8 H* x
4.        KM關鍵活動介紹
* N% j9 j" ]- O& J
" `( R/ o' E1 ~8 v) E( o逗陣來去-義隆
5 |( w1 t% b) r0 `9 W" h, o4 V這�頭有隻超大的龍   很顯眼
5 K0 e3 I) d6 T" X+ X科技大樓�有醬子的一隻恐龍    帥氣* @* k& T! j: {8 T& {9 y

9 B5 b  `% E% c6 V0 p6 N我覺得   推動知識管理真的是件大工程
+ S+ s( M8 D& I/ z, A5 ^不是一個人  或一個單位   一個部門就能做的. M+ K$ S! \. y3 @3 a. z
要全體總動員   大家一起努力推   才有辦法...
3#
發表於 2007-11-19 19:05:07 | 只看該作者

Web 2.0 的群體智慧! 藏私型的知識專家將迅速被淘?

帶領客戶迎向Web 2.0群體智慧的致勝關鍵!
& V+ [5 U" D. g  t, v2 C9 W
7 \6 q- }# T" B5 yWeb 2.0時代的關鍵是集合群眾智慧,共同發揮思考、創新能力與影響力的展現。為了回饋既有廣大客戶,叡揚資訊11月15日特別舉辦「2007 Vitals/KM使用者聯誼會」,除提供客戶彼此互動交流的機會,並提前與客戶分享我們即將發表的新一代知識管理產品成果。3 S9 K. G3 K) [/ k) X4 [% b

# g5 F6 L9 R  n8 N與會的Vitals/KM客戶使用者包括考選部、新光醫院、新光人壽、華南產險、基隆關稅局、苗栗縣政府、行政院經建會、行政院原民會、中央健保局、食品研究所、威控自動化、震雄機械廠及東南科技大學等不同產業單位,都對叡揚Vitals/KM知識管理系統給予高度的肯定及鼓勵,並感謝叡揚能提供給客戶一個互動交流的園地,也很高興能能更看到叡揚應用Web2.0在Vitals/KM知識管理系統上的研發成果,相信對知識管理的導入將有很大的助益,更是使用者的一大福音。
( \! D, ]$ k' T  k
, ^) ~( k9 u7 U8 D威霆競爭策略研究中心執行長/VT虛擬團隊創辦人陳永隆博士現場也與大家分享「KM新知與未來趨勢」。他表示,Web 2.0崛起,個人的力量逐漸強大,群眾的智慧逐漸發揮,KM 3.0的潮流將知識管理推向更高的應用殿堂。創新的能力與思考的技術,將取代資訊科技或人力資本,成為知識應用的新焦點,而知識範圍也從實體的企業內外部知識,朝向虛擬知識資源與實體知識資源的同步管理。未來,藏私型的知識專家將迅速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新優勢團體將是分享型、思考型與領悟型的專家,或分享型、學習型與協同型的群眾。, w  V2 `; C: V9 |

3 b9 A; i, f: ~) ^當天叡揚資訊也展示最新版的Vitals/KM 3.0知識管理系統研發成果,運用Ajax及Tag Cloud等Web 2.0的技術,不但讓知識分享速度更快,在操作使用上更便利,將更能發揮Web 2.0的群眾智慧力量,引領群體智慧,創新思維、掌握致勝關鍵!
4#
發表於 2008-1-11 08:38:53 | 只看該作者

協同創新的發展趨勢

! i! S- F* U6 j, M) R
1998年起,英國知識管理研究機構Teleos每年均會評選全球「最卓越知識企業」(Most Admired Knowledge Enterprise,簡稱MAKE),在八個評選指標中其一為「有效地創造出知識分享的環境」(Effectiveness in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of knowledge sharing)。但自2002年起,該指標已改為「創造協同知識分享的環境」(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sharing),強調知識分享不應侷限於公司內部員工,還包括公司外部顧客及合作夥伴,此一現象亦指出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在知識經濟下的重要程度。
. T& |& x7 S. D. I( g8 E, k ' Y6 S9 k6 a- y! \' g# \8 |
《協同優勢》一書更清楚將協同合作與延伸企業(Extended enterprise)的觀念同時提出,該書認為:「在價值鏈上的一組廠商,以協同合作流程組成整合團隊,共同合作,而達成虛擬整合,就是延伸企業。」而書中所提及的虛擬整合(Virtual integration),是指生意夥伴的關係,就如同企業內部員工的關係一樣。  L7 }. J) w6 c/ \, G# D
1 x  t2 I5 B! e
根據維基百科全書(www.wikipedia.org)的定義,所謂「協同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進行知識工作的過程中,彼此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進行知識加值、相互學習。協同合作是一種典型的創新,彼此不一定需要領導,藉由權力下放與平等主義,甚至可以帶來更好的結果。」
9 |$ X7 S. ~- u ; g8 R2 N6 n9 T# S
創新(Innovation)常常被拿來與創造力(Creativity)、點子(Idea)、發明(Invention)混為一談。有關創新的定義也有非常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見解,根據維基百科全書的諸多定義中,其一指出:「創新是指將新的想法轉化成為對社會有具體影響力的流程。」因此,創新應該是要能將新的見解、想法與技術轉換為新穎的產品、流程與服務,並為股東創造新的價值、促動經濟成長,以及提升生活水準。
; e& A7 U$ p5 y7 ^9 E " G3 U+ f2 i4 @" Q) G6 E
舉例而言,在公司會議的進行過程中,常有許多同仁提出好點子,甚至絕妙的「鬼點子」,這些提出絕妙點子的同仁,我們可以稱他們是有創造力的人,因為他們提供了許多另類思考的方向。這些好點子經過公司篩選應用後,若能順利產出原型產品,或是先導試驗產品,並取得專利,我們便可以稱這些點子已經升級為發明。發明若能為商業活動所採用,或是變成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並為股東創造經濟價值,才可以稱之為創新。+ N( `  A! L2 }5 P, v5 h
5 ?+ H* n' @, h5 c
當「協同」與「創新」在知識經濟的軌道上相遇之後,逐步發展出一股新力量─「協同創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亦即跨國界、跨領域、跨產業、跨部門合作與知識創新。5 n3 Q- o6 X! O3 s5 J+ |

$ ?; e/ K  g0 j彼得•杜拉克(Drucker)在《下一個社會》一書中指出:「在知識型的社會,獨門科技已經少之又少,一種產業需要的知識逐漸來自其他完全不同的科技,而這個產業的人對這種科技經常完全不瞭解。」2 ^9 j8 }: U$ K) y

1 P4 b! g) w7 T! U" m) E約翰森(Johansson)在其著作《梅迪奇效應》一書中也指出:「當我們跨入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文化的交會點時,將會因結合現有的觀念而創造出大量的、突破性的新想法,產生交會點創新(Intersectional innovation),這種現象稱為『梅迪奇效應』•••而造成交會點創新的三個驅動力為:(1) 與其他領域的人交流;(2) 應用電腦資訊科技;(3) 跨科學領域的整合。」' J" e2 j- b2 z- ~. G
- D2 c* S1 \% Y- ^- I
OECD2004年的報告「Innovation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中提出創新驅動幫浦 The innovation tank and four pumps)的觀念,文中假設創新是一台汽車,要讓創新汽車往前推進的四個汽油幫浦為:(1) 以科學為基礎的創新;(2) 使用者與執行者之間的協同合作;(3) 模組化的架構─創新過程自由,但創新結果統合;(4) 資訊與溝通科技的應用。更說明了在知識創新的過程中,科學、資訊、科技與跨組織/跨專業協同合作的重要性。
+ ]# i- ^. I4 ?! X& y ( D9 \) ~: e9 D4 @: A' j" A2 C/ y
近幾年,利用延伸企業概念,或是善用全球群眾智慧,而進行協同創新的成功案例已經不勝枚舉。日本豐田(TOYOTA)汽車將管理知識和共享知識成為日常工作與生活的一部分,不僅跟內部員工分享,還進一步和外部的顧客及合作夥伴分享,共同解決問題與提昇生產績效。全球最大的搜尋引擎Google,將其工程師的創意原型產品,放在Google實驗室接受測試、檢驗。Google實驗室的成員,不是學歷多高或是科技能力多強的Google工程師,而是全球的網友。IBM2006年下旬,啟動二次全球五萬名同仁,各利用72小時在網路上交換點子、激發創意的InnovationJam計畫,目前已過濾出二十幾套創新服務或產品,準備用一億美元來實現。僅有兩名全職員工的維基百科,啟動全球網友一起寫百科全書的計畫,目前資料量是擁有四千名專家的《大英百科全書》的七倍,瀏覽量是大英百科全書的一百倍,經過知名期刊《自然雜誌》的比較,內容的正確性,《大英百科全書》僅略勝維基百科。! P/ m3 V, p  A
1 R5 |& g& x/ I2 J. i5 D, ~3 e' ?
隨著第三代全球化(Globalization 3.0)與第二代網路(Web 2.0)崛起,個人的力量逐漸強大,群眾的智慧逐漸發揮。創新的能力與思考的技術,將取代資訊科技或人力資本,成為知識應用的新焦點。知識不再強調分享與加值而已,而是更積極的跨領域吸收新知,利用類比思考,發現更多創新思維、找出更多未來商機,因此,領悟知識、觸類旁通的能力將更具競爭力。當領悟的新知不斷產出,分享的文化達到一個臨界點後,人人都可以是知識創造者,知識專家將僅是眾多有擁有知識或經驗的專家群之一,加上日積月累的知識庫唾手可得,藏私型的知識專家將迅速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新優勢團體將是分享型、思考型與領悟型的專家,或分享型、學習型與協同型的群眾。* c' u& M- s9 Q# u  E
9 R$ T! i5 R3 O; d8 x
作者簡介:' B- }9 x7 I' W+ j% W5 j" A- u+ Q
陳永隆博士,一位橫跨工程、資訊與管理的跨領域實踐者,華人地區虛擬團隊組織與運作先鋒,也是管理雜誌2001 - 2007年華語500大企管講師。  ^5 b  ^- }2 G* ~- Q; [" U# ^
陳永隆博士擁有的是工程博士學位,1994年曾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論文獎;後來轉戰資訊界,又在資訊界出版超過24本電腦著作;當全球進入知識經濟之際,陳博士現在又是台灣知識管理與協同創新的權威專家,同時也是國家文官培訓所知識管理特約講座,著有:《知識價值鏈》、《解開KM成功密碼─邁向KM 3.0》等書。 , ^6 r8 p! s) }. M- R
專業網站:http://www.office.com.tw; 看見未來部落格:http://blog.yam.com/seethefuture
5#
發表於 2008-1-20 06:49:59 | 只看該作者

第五項修練

作者:彼得.聖吉 4 i% T1 c" p: M6 v% N5 `; Q
出版社:天下文化 , Y7 \6 ?+ I, y1 E1 x+ i
+ Z* M5 j2 u3 ~

6 s- U+ ]+ d: j" g5 p! p這是一本探討個人及組織生命的書。它讓我們看到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著的巨大力量來源,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組織也因此脫胎換骨成為「學習型組織」。
( W5 q" d" U' ~0 D# k
8 e+ Y7 e. M! n- n# i" y. Q本書是以能充分落實「學習型組織」為目標,透過力行五項基本修練,幫助組織從操控蛻變成創新的有機體。五項修練分別為: & I9 ~& Q3 P$ {- ]
1 z0 k0 j3 r/ _6 A. E- i
1.自我超越:學習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現實。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
, P; \) b6 i4 E- d& e
' o" q% s5 F- T' k4 i" g& O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柢固余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我們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的影響。把鏡子轉向自己,學習發掘內心世界的圖像。 + E# p# ^) S) z6 K$ m1 S# |
; O" @9 Q  i4 N( c: S  K; L* |
3.建立共同願景:共同願景的整合,幫助組織培養成員主動而真誠的奉獻和投入,而非被動的遵從。
! n" ~& q  P7 z! I
: |5 M0 o3 `. u% c4 f2 [
4.團隊學習:當團隊每個人智商都在120以上,何以集體的智商只有62?團隊學習的修練即在處理這種困境。團隊學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隊而非個人。團隊能夠學習,組織便也無法學習(?)。 ! K5 _+ I: I% l7 l

( `0 d: s, m& I2 G: L1 f$ ]5.系統思考:第五項修練是學習型組織的核心。一切的事件都息息相關,且每次運行的模式相同、每個環節都相互影響。而這些影響通常是隱匿而不易察覺的。企業和人類其他活動也是一種「系統」,身為群體中的一小部份,需明白系統思考的架構及知識體系,可幫助我們認清整個變化型態,了解應如何有效掌握變化、開創新局。
1 H" |4 g9 o' l1 R3 q6 x& ?/ ~

- q5 E) _# ]/ ]0 d9 Y當五項修練逐漸聚合,組織便能釋放出潛藏的巨大能量。 8 K& @$ `6 A% {9 t! T
; W# i, j* \2 q1 [% ^& w0 s
作者簡介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
+ v! G3 _' d. t* F* I5 _4 k4 |) Z6 s' _/ [' `/ Q3 W4 z/ o
享譽全球的新一代管理大師,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學習型組織」的觀念,為麻省理工學院組織學習中心主持人,波士頓創新顧問公司創辦人之一及《第五項修練》作者。?
# ?9 i% x5 }: ?1 ~! {: n0 y8 A  C. C% h
現為麻省理工學院資深講師,也是該學院「組織學習與變革」團隊成員,以及「組織學習協會」(Society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SoL)主席。SoL是由組織、研究人員、顧問等組成的全球性社團,致力於建立基礎的組織變革知識。他的著作《第五項修練》獲《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於一九九七年評選為二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五本管理書籍之一。
; T+ X9 q7 V, O+ }- K; y) Q( ]4 c/ a( Q4 R- C  n1 K
彼得.聖吉在全球各地演講、授課,把抽象的系統理論觀念,轉化成能促進了解經濟與組織變革的工具。他致力闡明人類價值在工作環境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亦即組織若想發揮潛能,則願景、目的、反思或系統思考都將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他的合作夥伴包括來自企業界、教育界、衛生醫療及政府部門等領域的領導者。此外,他也在學術期刊和企業刊物上發表過許多有關管理上之系統思考的文章。 " [+ h7 J% p: S7 i) r! N; }

5 }8 V8 C  V$ d1 Z本書詳細簡介請上: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2107
6#
 樓主| 發表於 2008-2-2 19:21:18 | 只看該作者

教導工程師擺脫過去填鴨式教育,以獨立、系統性思考創造價值

活得夠久…一句話點醒彼得聖吉8 x9 a& c2 }% X2 c& X5 G. C9 O
聯合新聞網 - 2008年1月31日* |) r1 c3 K  T  p

7 l8 Q: L/ t9 ^# k7 ~+ j% ^/ j. g彼得聖吉最近幾年勤跑中國大陸,和大陸官方合設能源使用效率實驗室,教導工程師擺脫過去填鴨式教育,以獨立、系統性思考創造價值。彼得聖吉說,現在是中國、印度的時代,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水和食物的消耗者,在中國研究再生能源有其必要性。
7#
 樓主| 發表於 2008-2-12 09:11:40 | 只看該作者

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

文╱陳永隆      《資料來源:2007年9月出版 第九期人才資本雜誌》
8 [; m% h% Z- N+ {http://college.itri.org.tw/HCMarticle.aspx?id=295&cid=3&type=artl
2 N. n3 r, U+ f8 y5 O1 r3 F; F( A% h4 S+ Z

* Y% u0 w5 X2 y+ `- ]" v7 }4 u; f3 }面對新工具、新流程、新資源的時代,如何在組織內將成功或失敗的專案經驗、專家或資深主管的智慧儲存與傳承,以期建立知識工作者的新思維,並具體轉化為新行動,將是企業未來必須強化的課題。
/ j: p9 J5 s, v
/ H7 a; N+ v) z+ F1 @邁入資訊愈來愈透明、知識愈來愈容易取得的年代,擁有知識將不再是擁有競爭力的必然保證,如何學習在眾多知識匯集到個人的過程中,不斷思考、不斷加值,進而領悟出新的智慧,才是後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學習型組織的知識工作者應該培養的新能力。
1 t1 [  C8 N& l$ w8 r; `6 O9 T9 o$ n, k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2006年接受李四端主持的「101高峰會」節目中明白指出,未來的人才必須具備「終身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雙重能力。而2007年在一場與奇異公司(GE)前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的視訊對談中,兩人也都認為「保持好奇心及持續學習的能量,是上天給我們的天賦。」  J4 E' p: ~. u4 U7 K$ V( d( a7 b! V
) H1 m1 [% O7 F% @
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也指出「懶於求知的人將沒有生存空間」、「比別人多花兩倍時間思考的人,就可以擁有別人十倍的收入;比別人多花三倍時間思考的人,就比別人多賺百倍的利潤。」1 ^$ X7 v2 G$ R/ [+ a& S

" [3 k( C# b+ x9 P5 I大前研一更在《M型社會》一書中提及:「全球正進入一個由像比爾•蓋茲(Bill Gates)那種天才就能影響整個經濟的時代,也就是人才競爭的時代。在此所謂的人才,並非一般人所講的『會讀書的孩子』或『別人說什麼他就照著做到好的孩子』,這裡講的是『能以自己的力量思考、行動』的自立型人才。」
0 N6 N) ?# M, l0 [& c
  A) K; ^4 c0 P/ r: u1 p由國內成功大學獨霸10年冠軍的「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2007年由台灣大學首度奪冠,主要原因是企業認為台大畢業生的「融會貫通能力」明顯優於其他大學的畢業生,而這種「融會貫通能力」正是目前企業最需要的新人才。
5 p9 Y* `* F7 {1 x9 G/ f
# _1 v  |8 U$ D: o' g《解開KM成功密碼》一書中也指出,隨著第三代全球化(Globalization 3.0)與第二代網路(Web 2.0)崛起,個人的力量逐漸強大,群眾的智慧可以迅速整合,知識不再強調分享與加值而已,而是更積極地跨領域吸收新知,利用類比思考,發現更多創新思維、找出未來商機。因此,領悟知識、觸類旁通的能力將更具競爭力...
8#
 樓主| 發表於 2008-3-2 17:48:48 | 只看該作者

創新可以用「借」的?你公司內有無創新種子?

組織專業社群 借腦創新
9 W1 N: W6 K; p) R- B, A/ h作者:朱灼文 編譯  出處:天下雜誌 366期 2007/02 ( X1 i! K+ ]& M& B* y( A

) c+ f3 k( _+ [9 ^2 J+ |+ W8 h創新可以用「借」的?美國惠而浦、卡特皮勒、雪佛龍等企業,紛紛組織「專門社群」、找出企業內的「天生經紀人」,讓隱藏在不同領域的專家,都可以成為企業內的創新種子...
9#
發表於 2008-3-7 14:36:06 | 只看該作者
領導力的修練 彼得.聖吉:學習與問題共存
/ M7 @! h9 O4 L# v! ]作者:彼得.聖吉 主講  出處:2008年3月號 ╱ 跟著越南富起來, \' o) b; M3 g, u: N" i" i' A; s

) L5 ]3 {  N4 r5 P. v...「世界咖啡館」(world café)是聖吉近年來最推崇的集體交流方法,也是他近年積極參與推廣的活動。主要是透過分組討論、交互輪替的活動設計,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充分、最有效率的團體討論。
; i) V& W( I: f% x- p" ~6 R4 L1 {7 r
     以下是聖吉演講的精華整理:
. Q; }6 }6 U9 R+ a4 z% H, T, w- Q/ q1 P
人生就是不斷的學習過程
10#
發表於 2008-3-10 16:03:07 | 只看該作者

能夠善用合作來創新的公司,在其他許多方面也會表現得很好?

例如,這類公司知道如何透過合作來提高營收與利潤,也會調整組織架構,以便能夠與合作伙伴有效共事。許多人還不了解的是,這些公司投入了多少時間與心力,以加強合作能力...  % @% a, k/ E1 f/ t& H
# l# V# O) m& k7 e9 g. y- t5 z4 S
許多公司都把合作當成某種形式的外包,但頂尖公司不會如此,他們會進行重大投資,以培養合作的能力。
$ `. N, ^: A: i3 B! {( K0 `) O3 ~, V% Z
例如進行實驗,以了解什麼樣的流程與做法效果最好;或是挑選新伙伴,以便取得對方與其他公司合作的廣泛經驗。這些公司不會自認以現有的員工與工作流程,就足以與全球的創意伙伴共事。其實他們的想法正好相反,認為要發掘新的技巧與組織規畫,合作才能奏效。: p  R, S( ?& a# k4 t7 z
- |5 f: }: q/ k7 ^$ T
我們針對企業「合作式創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全球性研究顯示,成功的公司願意投資以改進合作能力,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助力,讓他們能夠把合作關係發展成為競爭優勢的重要新來源...( ~# V, }* u2 M5 J5 O
' F# q1 ~' [: Y0 o
遊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隱藏內容請回復
11#
 樓主| 發表於 2008-3-15 08:54:24 | 只看該作者

創新系統理論:國家、企業、社群?

國家創新系統與智慧資本關係6 S5 [% U3 x0 M; D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5 q) ]% \+ y- C
  I2 ?* u5 m  F% p: P" h8 H
" B' b5 @2 g) `5 q$ @7 a$ o
根據Wikipedia的說明,國家創新系統(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為創新系統理論(innovation system theory)的一種,另兩種常見於學術研究的創新系統為區域創新系統(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IS)與部門創新系統(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s, SIS)。因此討論國家創新系統前,需要先瞭解創新系統理論。
4 o! b. p. m3 o9 U1 b& V! X  E5 O
創新系統理論主要說明,一個國家或區域創新與技術發展的啟動機制乃是系統內各創新成員間的人員(people)、技術(technology)與資訊(information)的流動(follow)。換句話說,該理論說明,當系統內成員的互動(interaction)或是擴散(diffusion)現象越頻繁,那麼該系統創新或是創造的價值將越大。8 M7 I9 k% l5 ?( k7 q, _
( m% g2 g$ w. f4 g4 _6 P
...我們可以初步將創新初分為兩大類,其一為成員內部創新,另一種為成員與成員之間互動所產生的創新。此外,如果以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角度來看,也可區分企業內部與外部不同種類的創新能力與能量,其中人力資本、創新資本、流程資本等屬於企業內部的創新源頭,而成員與成員間互動與擴散,其實就是關係資本的展現,因為關係資本就是企業、供應商或是其他單位的網路關係...
12#
 樓主| 發表於 2008-3-20 16:15:40 | 只看該作者

數位學習產業開啟寧靜的學習革命

研發與創新,可有哪些能 數位學習 的呢? 8 z' j+ Q3 y7 {+ v
: r9 S( x! J! C  Y& c
    從2003年至2007年經濟部工業局推動為期5年的「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與發展計畫」,促進數位學習廠商建立核心能力及可獲利之營運模式,並使數位學習產業產值由計畫執行前的7億元快速成長至120億元,廠商數由20家成長至200家。並在北、中、南、東等各地建立137家數位學習中心,將名師課程帶下鄉。從高科技產業至傳統產業,同時帶動20多類產業導入數位學習,讓大型企業之數位學習導入率大幅提升至52。: v6 N; a' o2 }0 |! ~5 L# x$ x
8 \) S6 h9 {9 A3 P. L
  美國博新研究機構Bersin & Associates 2007年發表之「企業學習與人才管理趨勢預測」報告指出,以教育訓練單位為主導的模式將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的分享學習服務(Shared Learning Services)模式,教材發展將演進到透過自我發表共同合作的方式產生(Self-Published Collaboration)。教育訓練單位必需重新思考知識的建構與來源,提供一個整合正式與非正式學習、可以讓全員共同溝通、交流、編輯的網路學習環境。
; m% X9 X  R+ t) K" e- V3 x) h/ I0 @3 U6 l& }
   有鑑於全球網路與數位科技的發展將為學習帶來巨大的改變,例如Web2.0、開放思維、共創智慧、3G寬頻/WiMAX、數位電視及網路直播、軟性電子、遊戲式教學、以及行動式學習等新興技術,都將促成數位學習在多重領域或地區的創新應用。因此經濟部工業局配合政府施政方針,從2008年起提出第2個為期5年數位學習計畫,期望藉此計畫之執行,透過創新的方式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
9 l7 h6 N2 d/ A" w3 b( z9 r3 I  t* m
  為了能達成推動數位學習產業發展之目標,本計畫將推動厚植廠商核心能力,創新學習服務經營模式,有效運用獎勵刺激,增加市場的需求,同時輔導企業提升數位學習的應用成效。藉由產業掌握數位環境變遷的市場商機,將Electronic Learning (e-Learning-電子化學習) 提升至Effective與 Efficient Learning (有效學習),推動未來5年產業持續成長。
, j! D3 z2 B0 s, M" T$ S. `
& W2 t" W" }3 ^& `   經過本計畫推動執行5年後,數位學習產業面將會帶動產值成長至250億元,而其國際收入達30億元,促進投資金額累計達50億元,也將促成20家指標學習業者轉型導入或應用數位學習。另外在需求面配合國家重點產業發展策略,逐年建置5個可自行營運之重點產業知識網,提升產業競爭力,發揮綜效。為了提升企業應用數位學習的成效,將促成導入數位學習之中大型企業有50從樂於數位學習與學會內容的訓練層次提升至隨學即用,創造企業績效層次。
13#
 樓主| 發表於 2008-3-24 15:14:24 | 只看該作者

中部精密機械創新研發社群計畫展現巨大研發能量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經濟部 技術處
9 r* A% j3 k. v, @0 u發佈日期:2007/11/02$ M0 Z8 e# V- b& \, [
  I; h0 a3 K, V) h" W1 ^% ^
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中部精密機械創新研發社群」計畫係依據「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以中台灣之精密機械產業為重點,結合工研院機械所,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精密機械發展中心及自行車暨健康科技研究發展中心等四大法人單位,積極推動各項研發社群的成立與運作,並配合知識型服務促進業界創新研發能量,以期達成產業升級轉型而衍生奈米與生物機械新興產業,社群會員廠商達200餘家廠商,社群成果相當豐碩,計有高值產業零組件、數位手工具、醫療器材等新產品。
/ u( t& e* G0 U7 a* a7 G) ^, F; M& j7 f; t1 t
社群計畫自93年4月27日在經濟部的支持下正式啟動,共成立了新興高值精密機械、精密模具、精密零組件與健康科技等四個創新研發子社群,四個子社群目前營運情況都相當熱絡,帶領各領域廠商持續擴增新的研發能量,甚至相互異業結盟,透過不同的產業文化背景腦力激盪,激發出更多的設計創意,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創造出新的市場競爭力。
* V1 f' ^) z, a  j# D
6 G2 _0 e8 ]2 W這三年來研發社群參與的會員廠商有:友達、聯電、華邦電、瀚宇彩晶、台中精機、東台、程泰、上銀科技、永進、友嘉、史丹利、富強鑫、雷虎科技、野寶、中廣、久裕興業...等機械工業代表以及著名業者,執行迄今累計會員廠商數已超過200家以上,而透過社群計畫所促成之創新性計畫(業界科專、SBIR及主導性計畫)以及所衍生之產業投資與價值創造,成果亦相當豐碩。例如:在新興高值精密機械社群孕育了三年的數位工具子社群,在2007年中也以「數位扭力扳手」技術,榮獲2007匹茲堡發明展家庭用新奇品類金牌獎、設計類銀牌獎、綜合類銀牌獎以及2007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工具類金牌獎,創新研發,揚名國際。; ?1 L0 Z7 ?4 J$ F
1 B: v% B: N# Q* N5 \! g
本計畫在經濟部科專的支持下,會員廠商已有一固定規模,社群運作也已上軌道,未來4個法人單位仍將持續推動相關社群之活動,未來對於研發能力的累積,對提高我國產業技術水準、提昇我國之競爭力、及傳統產業之轉型升級,將有極大之助益。
14#
發表於 2008-9-13 09:43:12 | 只看該作者

為諸多研發人員提供一個研發腦庫

競爭力取決於研發能力福田汽車構建研發知識庫- @5 n! U0 I$ |% V7 x
中國經濟網 - 20小時前
. U0 S) i8 s- N  W( f( j5 V3 f  N
; R- L" H; r8 q+ V8 Y. |; m尤其是在汽車產業,其行業標準、研發資料、圖紙、策劃、項目等高含金量的知識內容,更需要及時的保存管理起來。通過知識庫的構建,為諸多研發人員提供一個研發腦庫,隨時可以找到企業積累的相關資訊數據、知識內容。 在中國商用汽車排名第一的福田汽車,是一個非常注重 ...
15#
發表於 2008-10-6 07:37:17 | 只看該作者

企業學習2.0 集體智慧共創最大效益

一個不領薪水的非員工Jeff,一年約有一百多天流連在戴爾電腦公司的網站,回答問題貼文2萬次(被瀏覽200萬次),一年為其節省了約100萬美元的客服成本,只因為Jeff “喜歡幫助別人” 的熱情和成就感。隨著新興科技開放、互動的趨勢,Web 2.0跳脫學習、人力資源運作的成功案例,正在影響我們熟悉的世界。
+ ]! U2 }1 }5 U( H6 r5 n- `
6 t+ ?* I! F5 b. l+ J的確,衍生自Web 2.0的 數位學習 2.0 競賽已在企業間啟動,利用新興科技輔助的創新領導,成為企業成功愈來愈不可或缺的元素,有鑑於此,經濟部工業局於10月2日至3日假台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行「創新領導與數位學習2.0」國際研討會,期盼為國內企業帶來領導與學習的新一波觀念。
( q2 Q% _/ j" S
3 g, a# c! c* Q: U3 t+ q% B2 H& e儘管國際知名企業已經混搭多種工具(部落格、標籤分享、網路黃頁、第二人生、iTune…)於教育訓練或解決企業問題,然而國內企業對於應用新興的科技工具,似乎還處於萌芽期。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副工程師陳俊彬說,在樣本數約6800人的調查下發現,國內企業雖較常使用維基百科、部落格,但對多種工具的截長補短、混搭的深層應用,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u4 Q. o+ D9 n' A7 \
$ O" j/ ~+ w  x7 f: q8 D$ 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五分項共同主持人李文斌表示,企業應用數位學習已是時勢之趨,工業局透過資策會輔導來來超商、喬山科技等企業,因為數位學習而產生的營運績效顯著,接連獲得美國 Brandon Hall 頒獎肯定;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所長李進寶也說,Web 2.0 衍生的教育、學習,不但顛覆傳統的學習方式,也受到愈來愈多的認同。( a: I" _7 ^' {- @0 k4 q1 K+ i

9 M' r" Z7 W- \$ l2 S4 G+ Q訊連科技公司自創Cyber Cafe訊連咖啡館,在董事長黃肇雄幽默傳神與圖文並茂的傳達之下,成為員工神往的咖啡聖地,在Cyber Café裡,把員工反覆討論認為重要的創意、結論寫在白板,然後進行投票,總票數最高的創意,不再是老闆做的決定、老闆要求你作的事,大家心甘情願去執行,這也是落實集體智慧的典型案例。
16#
發表於 2008-10-6 07:37:51 | 只看該作者
工業局委託資策會舉辦的「學習2.0共創智慧飆點子」全民創意提案徵文,也在昨天頒獎,正在服役的陳彥廷個人以專家橋樑架接系統、校園筆記王分別得到企業應用類金獎、學校應用類銅獎;陳欣怡則以協助成人學習英文,幫助國際友人自助旅遊的「Wow I Taiwan我愛台灣」提案得到學校應用金獎;李琮堯、陳哲明等人共同創作「補習班e搜網」,幫中小學生找補習班,具商業價值,得到全民應用類金獎,也得到最佳人氣獎。
3 R6 e  Y/ C& C; g$ y! {9 W( c' {
「創新領導與數位學習2.0」研討會第一天以「創新領導」為探討主題,邀請訊連科技(股)公司董事長黃肇雄、生達化學製藥公司總經理范滋庭現身說法,分享數位學習對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與效益。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徐興副總幹事、嘉惠集團喬培偉總裁、台商雜誌李樹松社長等則共同進行CEO論壇,以對談的方式,和與會者一起互動,共同探討企業人才培訓與發展的重要議題。
% F+ B( l8 H+ h3 W* \. x
$ T6 K+ ?6 d" o) R# F4 x8 ^: f  o研討會第二天則以「數位學習2.0」為專題,分享國外數位學習2.0的最新趨與企業應用案例,希望藉由引進國外新知,使國內企業人才發展的軟實力得以與國際接軌。活動中亦邀請四家數位學習業者,分享創新學習之技術應用及相關產品,讓產、學、研能互相交流e-Learning2.0之相關技術與產品。
* i) r  i, n8 L  E9 l/ d: X
) `2 @8 k9 y( M4 a更多關於資策會教研所舉辦的人力資源相關活動及訊息,請參考「企業學習2.0」部落格網址:http://elearning.iiiedu.org.tw
17#
發表於 2008-11-26 17:23:47 | 只看該作者

應用知識管理提升設計能力

資通電腦12/5舉辦「中小企業應用知識管理成果發表會」
* q" T( G  y4 q, Y3 A5 T, `3 T9 M7 D3 t( N0 y
競爭力低弱,是企業成長停滯的主因,尤其是中小企業因為規模與資金有限,當面對經濟環境與產業科技的變遷,許多成長瓶頸就會隨之而起,如研發遲緩、人力素質衰退或新競爭對手加入等難題,為協助中小企業突破成長瓶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與資通電腦聯手推行「中小企業知識管理運用計畫」,以完整診斷輔導機制,帶領中小企業重視內部核心知識與競爭力問題,以現代化企業管理概念,運用知識管理的手法,找回企業核心競爭知識,激發創新的能量,提升競爭力。7 H2 Q* `* M7 }

- j8 X. n  ^. w, i2 z2 T6 E2 P. I; d2008年該計畫輔導5家中小企業導入應用知識管理,其中來自高雄縣傳統鄉鎮的瑩迪企業,規模雖小,知名度也不高,但其生產的特殊緩衝包材,卻保護著國內知名科技大廠的面板產品,瑩迪應用知識管理提升設計能力,迅速對應客戶面板尺寸開發與變更需求,打敗競爭對手拿下第一名的訂單。另外,身處台北都會地區的皇城印刷,則在往供應鏈上下游發展的路上,藉助知識管理之力,整合資源與技術,為客戶節省更多成本,創造更多附加價值。 " N! }$ p& m; @
. o# B% M$ _3 p4 |6 T* h1 P4 D
12月5日(五)中小企業應用知識管理成果發表會,將於世貿展覽一館舉行,將邀請瑩迪企業與皇城印刷現身說法,現場分享他們如何運用知識管理突破成長障礙,發展企業核心價值。活動完全免費,當天也將舉辦有獎問答活動。: t. X2 n; [  ^- \

! T% s8 i1 N9 h' v) V此外,11月29日到12月7日台北資訊展期間,該計畫於經濟部中小企業e化展覽館將展示知識管理應用成果,並舉辦「玩KM檢測遊戲拿贈品」活動。
18#
 樓主| 發表於 2009-3-31 14:47:34 | 只看該作者

CKO 變CEO

原聯想副總張後啟加盟金算盤出任CEO 1 M1 C) B  _4 X3 Q( n  u
臺灣新浪網 - ‎22小時之前‎
* k( [" j" W: Q; A. W% F3 g& l; L張後啟是自動化及財務會計雙博士,他曾創辦漢普管理諮詢公司。2002年,聯想集團啟動多元化戰略,進軍IT服務市場,聯想收購了漢普公司,張後啟出任聯想集團副總裁兼首席知識官,後來,張後啟工作調動,開始負責全球消費業務的戰略與運營。(立雄) 張後啟,男,1965年11月3 ...
19#
發表於 2010-6-9 08:40:17 | 只看該作者

這邊可能也有起碼可以留念的「同版情」麼?

80年的同窗情 牽起一世台日情緣 " J1 @0 _7 Z1 [& T$ D, m3 T& [
+ a5 T! ?* E0 `
(20100608 17:40:37)80年前畢業於台北建成小學(現改為建成國中)的岡部茂先生率領日籍校友,一行58人,於6月8日晚間假台北國賓大飯店,與台灣的老同學舉辦聯合同學會,交通部觀光局有感於岡部茂先生多年來致力於促進台日兩國的親善及觀光交流,特於會上頒贈岡部茂先生獎狀,以資表揚。0 G. W  S% C4 q1 U* N

* I  e3 C% E) V( E& s今年92歲的岡部茂先生,多年前於日本組織建成小學同學會,並獲選擔任會長,積極致力台日親善交流,發行「台北建成會會報」,並分別於民國84年(240人)、90年(280人)、93年(100人)及96年(100人),率領會員來台舉辦聯合同學會暨進行觀光交流。
! b8 ^+ r  k  t- I$ E0 l5 c- c, _4 H$ c
其中,於民國90年並捐贈新台幣100萬元的獎學金給建成國中(注:創設於民國8年的建成國小已於民國35年廢校),日本NHK電視台特地派記者隨團採訪錄製「最後的同學會」特別報導,於該台「早安日本」新聞節目中播出,令日本全國國民深受感動,傳為美談,並帶動日本老一輩的人士對台灣懷舊之情。% x. P7 P' y. E
- T6 h* ^4 @  U0 g  A3 o2 e
已故日本影視紅星岡田真澄先生也曾就讀建成小學,並曾隨日本電視旅遊節目來台介紹他的母校舊校舍(現之「台北當代藝術館」)及台灣各地的景點與美食。$ p  _# C7 W  p. N8 v. b

0 ?! y# {2 J% W. F今年,日方一行58人訂於6月7日來台,並於8日上午參加於建成國中舉行的獎學金頒獎典禮,晚間則舉辦台日聯合同學會,9日至12日間分赴北海岸、故宮博物院、陽明山、北投、台北101、花蓮太魯閣、大溪、宜蘭、日月潭、台中等地觀光及拜訪老朋友,藉由旅程的同遊,回訴當年同窗情誼,3年1約的同學會,除了敘舊的歡喜,似乎還有著淡淡的傷感。3 }' [7 n; n; F- Q3 n' S

/ C; o4 N. u' {5 X  ^' H3 ^5 a訊息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20#
 樓主| 發表於 2010-6-14 10:02:08 | 只看該作者
企業人看考績法改革-公務員自救挑爛橘子迫在眉梢 6 u/ @4 A0 W/ ]: Y" m! b
NOWnews - ‎2010年5月23日‎
6 q0 `3 C4 y) l7 z1 {4 z, V; ]9 G) I
(●作者Freeman,新竹,碩,竹科電腦公司任職。本文為NOWnews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台灣業已和全球接軌,面對全球化競爭,政府的行政確實已到了百姓容忍的極限,這不完全是效率的問題,而是態度跟認知問題。要知全球化的衝擊之下,企業及工程師被迫要和其他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首頁|手機版|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新契機國際商機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GMT+8, 2024-6-1 09:38 AM , Processed in 0.1540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