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找回密碼
 申請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Login

用FB帳號登入

搜索
1 2 3 4
查看: 2573|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創新管理] CPC「企業組織文化創新調查」:技術、財務 企業創新關鍵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8-1-7 15:13: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07/12/10  聯合新聞網(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 f/ T, N5 x2 S8 m. }" @7 s
原始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3/4130462.shtml
% b; r0 ?0 M  P4 J9 s' q0 o% q' X8 M& U1 g! F4 e& h4 I9 N9 |8 m0 c0 ]
為協助中小企業推動組織創新,中國生產力中心特別進行「企業組織文化創新調查」,調查內容分為企業組織創新、企業內部的創新環境兩個部分。" o5 |8 x0 [, n0 E

- X: J2 h. n- J1 Z2 J/ v$ @* ?調查對象以國內2000大企業及國品獎、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小巨人獎、磐石獎等得獎企業為主,調查涵蓋主要創新資訊來源、主要創新誘因與支援、組織創新障礙三個構面。
! Z7 K$ @! h( _$ x1 j
6 U2 U- n; r( }( A拒絕半調子創新
8 U0 ~; J2 h7 p: J, u  `' ~9 q: N/ M/ w7 O) ^
調查結果顯示前三大企業創新資源依序為:財務支持(21.91%)、技術移轉(20.99%)、技術諮詢服務(20.73%),阻礙創新的因素也與上述三項互相呼應,依序是:缺乏技術人員(18.29%)、缺乏財務資源(17.56%)、缺乏市場資訊(16.76%)。! e' M; i4 f  ~3 l" X) U  q
: t7 y/ c8 w3 R- }
由此可看出,技術與財務是大部分企業創新成功與否的關鍵,經過進一步訪談得知二者互為因果關係,創新的瓶頸就在於二者無法相互反應。# Z+ G6 _. ]; d  J. C# l

# W4 K, R% X* y例如:當企業有創新構想時,資金的投入不一定能保證創新技術的產出;擁有新技術也無法確保技術可以市場化,進而化為對組織的財務挹注。這樣的矛盾,讓中小企業管理者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很容易淪為半調子的創新。
3 I* D: [: D& l& f! ^
5 F% ~9 {7 C, r  _( b只透過管理者的看法來做結論是不夠的,為了更進一步了解企業所有人員對組織創新的看法,這項調查特別針對企業內部成員,進行「資源支持」、「工作自主」、「團隊支持」、「對創新的鼓勵」、「組織障礙與工作壓力和挑戰」等六構面的調查。總計有32家企業參與,每家企業平均答率為72.3%。調查結果顯示:雖然企業的經營形態與規模不同,但所得到的結果卻大同小異。! |& J) C* `: k  q4 @

7 Q  v$ s$ G& r: I$ M創新面臨的問題
7 s; g: v; w, u6 g
; r1 u: ~1 k- o4 L* u9 \歸納企業創新所面臨的問題如下:
! A) W2 ]" M- s! F6 w* d9 m8 W. \. V- w9 \
團隊創新共識不足:團隊支持,幾乎是所有企業人員最重視的一項企業創新文化,但是該構面下的「工作團隊裡,成員會以建設性的方式挑戰其他人的工作」、「在我的工作團隊裡,成員會互相幫忙」兩項,卻顯示認知差異相當大。這顯示企業成員未達成「把創新當成共同工作」的共識,易有「創新只是某些部門或某些人的事」的想法。
! C1 y. D" T& s( ^1 h
& E. o/ `/ T" z% q對創新價值存疑:企業高層對創新的矛盾理念,反映到基層對創新的認知上。「公司提供充分的資源支持各種創新學習活動」、「主管會公平衡量每個員工的工作貢獻」成為大多數員工投入創新工作的主要疑慮,吃力不討好的心態,降低組織的創新執行力。: i$ a5 o9 ^( K. Z$ Y  a- n
) r6 ^/ q' i. X3 [  b* y& B$ k
工作壓迫創新空間:在組織障礙與工作壓力部分,「工作內容多樣化」、「工作常會面臨很大時間壓力」是員工創新時面臨的最大問題。但此二項因素也成為企業中認知差異大的項目,工作性質不同、對創新的看法與能力也不同。矛盾的是,往往具有創新意圖的人,卻缺乏時間進行創新,企業組織需要將這種創新能量,妥善的應用組織整體的資源來執行,別讓創新變成由創新提出者一個人承擔的任務。
3 D9 Y) u8 G  m# {  t
1 Z$ b3 I% K1 k2 R6 N: I, e$ G0 `
從上述兩階段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組織創新應從企業內部文化的營造開始,所以管理者在推動創新決策之前,應先考量企業內是否有適合創新活動的組織文化,將技術、資源投注在有心、同心的工作場域中,發揮出最大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頂 踩 分享分享
2#
 樓主| 發表於 2008-2-25 16:39:42 | 只看該作者

拒絕半調子創新!?

技術、財務企業創新關鍵~~企業組織文化創新調查公佈
% w+ u  m0 k: _/ Q! G陳錫鈞 (中國生產力中心 i-Bench 顧問)
" ^9 ~/ b& K$ D5 Q9 N: O1 x2 F7 ?! |6 o! v; y  K! s, v3 p2 ^
為協助中小企業推動組織創新,中國生產力中心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支持下特別進行「企業組織文化創新調查」,調查內容分為企業組織創新、企業內部的創新環境兩個部分。
: Y+ F3 z5 w$ c; l/ V. z0 `" s1 j
: A* ?7 z4 K( _3 ^5 Y9 S3 D調查對象以國內2000大企業及國品獎、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小巨人獎、磐石獎等得獎企業為主,調查涵蓋主要創新資訊來源、主要創新誘因與支援、組織創新障礙三個構面。
3 _8 o: L- o5 B2 f/ |8 k. e7 Q- H9 E6 u9 U
拒絕半調子創新 0 F4 a( x) Y5 f" b; m6 L" j' i/ A6 j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前三大創新誘因依序為:財務支持(21.91%)、技術移轉(20.99%)、技術諮詢服務(20.73%),阻礙創新的因素也與上述三項互相呼應,依序是:缺乏技術人員(18.29%)、缺乏財務資源(17.56%)、缺乏市場資訊(16.76%)。 0 d  Y# p2 {; u3 U" A6 k* o8 m
, A3 r$ c6 s7 X
由此可看出,技術與財務是大部分企業創新成功與否的關鍵,經過進一步訪談得知二者互為因果關係,創新的瓶頸就在於二者無法相互反應。
  ^* ~# b! ^3 K- k例如:當企業有創新構想時,資金的投入不一定能保證創新技術的產出;擁有新技術也無法確保技術可以市場化,進而化為對組織的財務挹注。這樣的矛盾,讓中小企業管理者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很容易淪為半調子的創新。 ' ~" V- @4 y* Z" h. a, @/ ^
6 d& w# X' B0 `7 ]
只透過管理者的看法來做結論是不夠的,為了更進一步了解企業所有人員對組織創新的看法,這項調查特別針對企業內部成員,進行「資源支持」、「工作自主」、「團隊支持」、「對創新的鼓勵」、「組織障礙與工作壓力和挑戰」等六構面的調查。總計有32家企業參與,每家企業平均答率為72.3%。調查結果顯示:雖然企業的經營形態與規模不同,但所得到的結果卻大同小異。 5 N* |0 F# h, e( V& R! L$ {
& Y& O6 B& q7 y; d8 B* A, @
創新面臨的問題
& m' B0 m  i  f+ O9 v* E0 N歸納企業創新所面臨的問題如下: 1 \, I6 t! x  v2 i
' J7 s( C) x0 K" Z$ L/ g
團隊創新共識不足:團隊支持,幾乎是所有企業人員最重視的一項企業創新文化,但是該構面下的「工作團隊裡,成員會以建設性的方式挑戰其他人的工作」、「在我的工作團隊裡,成員會互相幫忙」兩項,卻顯示認知差異相當大。這顯示企業成員未達成「把創新當成共同工作」的共識,易有「創新只是某些部門或某些人的事」的想法。
/ F4 E& b  [! Z: x* [
- R5 r' \' |( |' e對創新價值存疑:企業高層對創新的矛盾理念,反映到基層對創新的認知上。「公司提供充分的資源支持各種創新學習活動」、「主管會公平衡量每個員工的工作貢獻」成為大多數員工投入創新工作的主要疑慮,吃力不討好的心態,降低組織的創新執行力。
4 G1 `$ A& p6 ^7 N* ]+ z
6 b6 a& c4 I: W' z9 k+ K' F工作壓迫創新空間:在組織障礙與工作壓力部分,「工作內容多樣化」、「工作常會面臨很大時間壓力」是員工創新時面臨的最大問題。但此二項因素也成為企業中認知差異大的項目,工作性質不同、對創新的看法與能力也不同。矛盾的是,往往具有創新意圖的人,卻缺乏時間進行創新,企業組織需要將這種創新能量,妥善的應用組織整體的資源來執行,別讓創新變成由創新提出者一個人承擔的任務。
# {6 E( A( E) M! J/ Q! u  l
8 b6 c! K0 M! A從上述兩階段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組織創新應從企業內部文化的營造開始,所以管理者在推動創新決策之前,應先考量企業內是否有適合創新活動的組織文化,將技術、資源投注在有心、同心的工作場域中,發揮出最大效果。 : o" E7 h& E) \9 x; }0 X" R

' I1 s6 o5 o2 D9 R  q  n資料來源: i-Bench標竿學習管理趨勢研討會' J/ _1 j! P, I# v- W2 T
                    20071209_經濟日報/周日/創新經營版
/ O; f, X* \5 T6 Y& i
) G9 ^! G" b4 R7 {[ 本帖最後由 jiming 於 2008-4-15 09:33 AM 編輯 ]
3#
 樓主| 發表於 2008-4-15 09:32:13 | 只看該作者
企業創新瓶頸在哪� , F" G& P, h7 @3 W! g
新華網河北頻道 ( 2008-04-14 10:19:44 )       
2 e5 `  \# ~* Z稿件來源: 河北日報8 e& d: ~- i6 {8 R( B( F
! H9 Q, I$ W! o4 q& J
  
我省第一次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動調查工作于近日完成。在482家被調查企業中,尚有106家沒有開展創新活動;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中,有80家存在創新中止行為;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國際新產品數量相對較少--- 8 `  ~" V0 U' y5 S* q% [
: s* j3 Y1 y; d% j7 v% c9 ^, ^
    創新意識有待提高
: N. F9 v* D0 a
/ [: `- }1 `9 Q( D* t" G- M    本次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動調查時期數據為2004-2006年度,時點數據為2006年末。調查共抽取我省高新技術企業482家,佔當時全部高新技術企業的75.43%。調查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創新情況,主要包括企業基本情況、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情況、創新費用情況以及知識產權保護情況;二是企業家調查問卷,主要調查企業家基本信息及其對創新的認知情況、創新的思想來源、創新阻礙因素、國家有關創新政策的落實情況及企業對創新的政策要求。
% z; f8 O& ?; I3 `5 Z* D! g( k$ h" d  h  p5 W5 a! i/ }
    “調查結果顯示,我省企業家的創新意識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性別、年齡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部分企業的創新意識還有待提高。”主持完成這次調查的省科技廳計財處處長耿艷樓介紹說。
' Y2 Q: z6 z: g  T& b  u* Z# w% L- @0 B
    調查結果顯示,29歲以下組的企業家100%認為創新對企業生存發展“起重要作用”;30歲—44歲組次之,為84.7%;其它組為80%左右,且年齡越大,認為起重要作用的比例越低。 3 V# x. `* l0 X! U0 h' D7 j  Y8 U
% W) J" a6 _7 p) F$ N8 _8 ^
    關于創新的作用,有6成以上的企業家認為創新對其產品的各個方面均產生了顯著影響,有近60%的企業家認為創新對提高生產效率的影響程度“高”。但在創新對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安全性等方面,選擇影響程度“高”的企業家僅在40%左右。特別是在減少環境污染方面,竟有19.02%的企業家認為創新對減少污染沒有影響。 3 p2 r% q& j* K1 Z* N% d

8 k' h) n! B# Q1 [$ h* ~! M2 K    2004-2006年間,在482家被調查企業中,有106家沒有開展創新活動,佔被調查企業數的21.99%。分規模看,未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中,大、中、小型企業所佔比重分別為0.73%、10.22%、89.05%。這些企業特別是其中的中小型企業的創新意識有待提高。
3 E; L2 R  l- k; |  ~$ P3 f6 w/ z5 d
    就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支出創新費用分別佔64.45%、26.42%和9.14%。就登記注冊類型看,國有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三類企業在創新費用中所佔比重分別為36.03%、28.10%、14.98%。在開展創新活動的376家企業中,有80家企業存在創新中止行為,佔21.28%。
  c2 T9 m2 ]( ]6 G; T. Z
2 }' `% q6 C) A( K3 C    耿艷樓分析說,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企業家對創新活動的認識以及企業的自主創新活動卻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切實提高企業的創新意識,需要多管齊下。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引導;另一方面,要將企業不主動創新造成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使其感受到“切膚之痛”。 9 d+ ~0 Z9 p5 g, ?( X

6 Y' G( ?& a' c    創新渠道有待拓寬   _5 z6 [* F4 [) m' G1 Q

. F6 P7 C- n" F, T" U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省企業創新成果的“含金量”還不夠高。雖然有近6成被調查企業產品創新實現國際或國內市場新,但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國際新產品比重還相對較少,實現的銷售收入份額也以國內新和企業新為主。
# d. k8 v7 Y, x8 ]9 Q) ^# Q( t2 D3 Z
    另一方面,我省企業用于知識產權方面的費用支出比較多。2006年,被調查企業專利維護、引進國外技術、購買國內技術的三項費用合計8326.6萬元,三項支出比重分別為6.30%、68.76%、24.94%,用于引進國外技術的費用超過了2/3。 : J2 ^( s9 a, d0 n4 ?* V

( J2 ]- [, E6 }; X3 S6 P    耿艷樓認為,這說明,我省企業技術創新還有很大潛力可挖,尤其應該在提高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上努力。因為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在企業技術創新中具有低成本、低風險的優勢,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獲得較成熟的技術。
3 ~0 o1 D+ U& J
8 [$ N3 v) [7 h/ S    “此外,企業創新還應走出一個誤區,即將自主創新等同于自我創新。”耿艷樓說。
$ G4 n, O2 N, `( k" \& u- z5 r/ z4 }
    調查結果顯示,在實現產品創新的333家企業中,採用自主研發方式的企業比例達80.48%,其他各種創新方式比例均在6%以下;在305家實現工藝創新的企業中,採用自主研發方式的佔73.77%,其他各種研發方式比例均在7%以下。 % t5 i2 q8 V6 O6 y' y: o

& r2 s; U$ Y: j/ z5 W    問卷分析表明,客戶與消費者的需求信息為創新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其次為企業內部信息,其它信息則比例較小。
5 C7 ^  U1 b$ p+ k3 j6 V" J
- s  I9 g" ~' l" k, I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產學研高效結合是提高創新產品技術含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可高校、研究機構等研發信息對我省企業的影響恰恰較弱。這固然需要高校和科研機構轉變研究思路,增加研究的適用性,也需要企業拓寬視野,積極引智借力,與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 " k# C) ], U, U9 L  k& J- X
  H' M6 I2 a- ~: |/ h. X: [6 E
    資金來源期待多元化
5 e* J/ G7 P  o9 q) r
" ^  _3 d# e: P, R    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費用主要來源為企業資金和政府資金,二者達90%以上,而來自金融機構貸款(不含政策性貸款)和風險投資的比重分別僅為3.01%和0.01%,反映出現階段我省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融資市場吸收創新資金的能力不足。 9 O; ^% D. ~& l6 t* ?1 @

+ [: r! r: \, j: Z$ d6 E    據分析,技術創新是一項風險很大的活動,未來收益存在較高程度的不確定性,這使得以逐利為目的的金融機構貸款(不含政策性貸款)很少涉足。另外,我國的風險投資基金目前還不太發達,資金數額較少,也使得我省高新技術企業來自風險投資的創新資金較少。 0 E- E) [2 {. |7 j! K
6 U1 e; {1 |' U& Z8 V" C3 T
    此外,調查數據顯示,政府資金、減免稅、金融機構貸款中的政策性貸款3種資金投向國有企業的比重均在60%以上,其中政府資金、政策性貸款達到90%以上;投向大型企業的比重均在85%以上。一些民營特別是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經營者反映,他們更需要得到扶持。
/ h. k7 Q. @' w! o( O/ l9 [: }! o  X( c4 N0 O1 b; Q9 r1 I
    耿艷樓說,市場資金的運行有著自身的規律,政府並不能直接介入或幹預。對于政府來講,關鍵是要建立和維護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使企業減少創新費用之外的成本,同時做好創新資金的引導工作。 % P) F) X# I3 z9 q. W

9 p+ J1 _: ^: ^; k) y1 S& [. C$ z; x    河北晶牛集團玻璃自動化生產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河北晶牛集團開發生產出了彩色玻璃、微晶玻璃、航天微晶玻璃等多項高科技產品,先後在國內陜西、內蒙古及國外津巴布韋等地建立了5個生產基地。
4#
發表於 2008-7-14 08:18:11 | 只看該作者
突破創新瓶頸為產業添動能8 }: g. r* ^3 o' ^4 U* }
聯合新聞網 - 2008年7月7日, G( c7 p' P$ n

( c% ~" d& f) o& u* u針對這個疑惑,台灣IBM組成專案團隊,透過不同角度的觀察與檢視,並動用IBM全球的資源和經驗,期望能提出協助政府與企業突破創新瓶頸的有效建議。我們深入分析後發現,台灣雖然在各項創新指標中表現亮眼,卻面臨三個創新的關鍵議題: 一、台灣的研發欠缺原創性。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首頁|手機版|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新契機國際商機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GMT+8, 2024-5-31 01:27 AM , Processed in 0.1315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