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找回密碼
 申請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Login

用FB帳號登入

搜索
1 2 3 4
查看: 11447|回復: 1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市場探討] 穿戴裝置話題火 要成營收解藥還得再等 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8-6 09:11:39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面對智慧手機的成長動能逐漸趨緩,平均售價逐步下滑,以及2014年恐跌破300美元等量、價雙雙不保的壓力下,如何催生下一個接替智慧手機的新產品議題愈發重要。隨著體感裝置的推出、Siri問世、眼球追蹤、腦波感應,更多新穎技術相繼出籠,穿戴式裝置儼然已成為國際大廠下一波較勁的新戰場,包括Apple、Google、HTC、Microsoft、Samsung、Sony等,皆投入相關產品研發。
3 g- B1 ?" m& b) w* f' r+ |
9 {. V  u* i( W. f. e拓墣產業研究所消費電子產業中心研究員蔡卓卲表示,在1~3年間,穿戴式產品就會開始出現在市場上,而產品可大致分為兩大類型,一是以特定專業領域應用為主的穿戴式產品,包括生理監測、健康規劃、運動管理等,為現階段主要應用類型,占65%;另一則是透過與手機的聯接,進行各種功能,提供便利使用的價值。不過,穿戴式裝置議題雖然火熱,但市場卻還沒準備好,拓墣指出,短期間內,業者即使推出穿戴式產品,也無法成為提高營收的萬靈丹,市場或許存在因新奇而購買的一波熱銷潮,但若期待創造高額的出貨量,還得等上3~4年,而其中還有技術挑戰必須面對,例如電力、雲端應用服務等。
+ Y5 _. k  I! N/ O5 {, y; ~% ~- E
兩大應用支撐 市場期待廠商顯神通
9 A+ r; \7 R7 i3 x0 r; h& u3 O# ~
- h, k0 A2 n& l# ~智慧穿戴式裝置的定義是什麼?拓墣表示,智慧穿戴式裝置的定義為:(1)能穿戴在使用者身上,(2)具備一個運算處理核心,(3)可以執行各種功能的軟體系統,(4)具備有線、無線連接網路或其他裝置,(5)具備不同目的的感應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頂7 踩 分享分享
2#
 樓主| 發表於 2013-8-6 09:11:54 | 顯示全部樓層
由於穿戴式裝置應用領域包括消費電子、企業與通用、醫療與保健、軍事與航太,投入各應用領域的廠商也不盡其數,現階段產品發展路線之一,是以特定應用為主的穿戴式產品,應用情境包括可以記錄使用者的運動狀況、並分析卡路里消耗與健康規劃,或在高爾夫球場上提供場地資訊,以及球友間的訊息連絡。拓墣表示,在這些特定領域中,多由既有廠商來提供產品,因為這些業者在該領域的品牌形象與價值可以反映到穿戴式裝置上,如果其他廠商想進入這些特定領域,則傾向採用異業結盟方式。
( N3 b+ u/ s4 T/ P) F! c% p7 G7 Q7 {! n5 A9 d8 _; S7 k' p5 ^
另一條產品路線則是像Sony和Pebble所推出的Smart Watch,得透過與手機的聯接,才能進行各種功能,包括閱讀簡訊、顯示來電、播放音樂、觀看社群網站與進行小遊戲等;或像Google Glass般,可進行拍照、錄影、導航等部分功能。雖然這類產品並不具備和智慧手機、平板相同的多樣、全面功能,可是透過穿戴式優勢,也能創造便利使用的價值。6 V8 R2 Z% ?$ z  z

  g1 ~5 S- T) W) c+ p2 `拓墣表示,期待穿戴式裝置立即取代行動裝置的想法並不實際,但透過上述應用情境可以得知,穿戴式裝置除可提供消費者特定領域服務外,也可與行動裝置相結合,達到更便利、省能的結果,使兩項產品的結合互蒙其利。而這種與行動裝置結合、提供部分功能的穿戴裝置,也是現在消費電子廠商希望推出的產品。
3#
 樓主| 發表於 2013-8-6 09: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電力挑戰大 銷售突破待時間考驗
0 `1 Q( I* ~+ [( [& M7 F+ ~" i
, |6 K7 C- `. k$ j然而穿戴式裝置的市場推動,並非一蹴可及。拓墣分析,短期而言,1~3年內,穿戴式裝置將因新品推出而成為貨架新寵,此時的穿戴式電子產品價格相對較低,功能也較侷限,或者還得依賴和其他裝置的聯結才能運行,而消費者的購買誘因起始於新奇,爾後將透過提供的服務逐漸培養使用習慣。至於長期5~8年之後,當包括電力、雲端等技術有所進步,穿戴式裝置的性能將逐漸提升,功能愈發增加,逐步成為新興的個人智慧終端裝置,屆時也將迎來另一波出貨成長動能。- Y3 ?7 L9 `- Q! g6 b! ~- t- P
7 K/ g% N# M3 _* u, j
拓墣指出,智慧穿戴式裝置六大產品開發關鍵要素包括裝置穿載方式與位置、系統整合技術、人機介面、顯示器技術、電力來源、生活防水、防衝擊技術等。市場推廣期間,消費者對穿戴式裝置的疑慮,電力無疑是最直接的一環,即使是智慧手機,需要常常充電的情況也讓消費者叫苦連天,更何況是體積更小、電池容量更少的穿戴式裝置。
8 K; P: q0 Y. w8 Q1 h
! g3 a5 N5 Z6 N4 W* ^就已發表的產品來看,智慧手錶大多可使用3~4天,或待機一週,而Google Glass的測試狀況也表示一整天都沒有充電是沒問題的。但若考量到,智慧手錶大多只採用2吋以下的LCD螢幕,並得依靠與智慧手機的聯接來維持完整功能,如果還希望這些穿戴式裝置能更加智慧、具備更多功能、甚至可以獨立運作,那對電力的需求可能還會進一步提高,但消費者恐怕不需要一只性能超高卻隨時處於充電狀態的隨身裝置吧。) B2 }1 X: l2 v5 U' }$ Q

% k3 Q' d* D& p: Y不論如何,科技會隨創造更好的人類生活而不斷進步,現在看到很多穿戴式裝置的問題,都可因科技進步而獲得解決。例如在電力方面,就可以透過安全的無線充電來減少或避免充電次數、過小的手錶螢幕也能透過透射方式來提供更大畫面。拓墣表示,穿戴式裝置的發展是必然的,只是短期間不應給予過高期望,而放眼長期,產品型態不應侷限於手錶或眼鏡,可能是任何個人隨身穿戴的物品,將整合各種功能與服務,成為另一個可以取代現在手機、平板的個人智慧終端。
4#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16: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科技上身 穿戴式電子裝置的全與未來發展趨

酷炫科技上 國際安全專UL提點未來發展
4 U3 x  v0 C. @7 ^2 H. q- q# k" M主講人:UL亞太區高科事業工程部總監 蔡英哲0 i3 h& t, H* K7 `' X4 e1 I

! m% t6 j5 Y, c6 h重點摘要:% Q& s  T. L. n+ B# v
●穿戴式科技品直接緊貼人體也因此必須被更嚴苛地評估其對人體安全影響,不單是電子產品可能產生的電擊與起火爆危險,甚至牽涉輻射 (高LED輻射造成失、電磁波的影響高強度音波導致聽力受損…)、隱私…等全問題。
" u/ D; S0 s6 L& ]# f3 j# S●在產品設計就融入安全考量未來開發穿戴式電子產品的趨勢。目國際上已頒布新準IEC/ UL 62368-1,要求產品須在設計端就把在的如熱、導電、化學、火等危險源出來,並加以防,相較於傳統,製造商研發產品須更心關注安全問題. T: C3 g) N# {) u# t6 `8 x% C3 g
●在穿戴式產的加持下,可望無線充電技術的需求大增,UL與各大無線盟緊密合作,分各聯盟狀況,目前仍是WPC、PMA、A4WP三強鼎立的勢,UL是獲各聯盟可的測試認證單 (是WPC認可實驗室亦將成為首家PMA認可實驗室),將有助於造商觀察各大聯狀況,提供最新一手消息。  z# }0 B5 w7 d
●無線充電技可區分為磁感應電與共振式充電兩種,UL針對無線充的安全發展,已展出相應磁感應充電技術的安全標準即針對低功率無充電器的安全標準UL 2738;另針對共式技術,UL也已著手草以共振技術為主電動車無線充電安全標準草案UL Subject 2750。3 ]1 T% L! I, |. M) T, d

# {2 V& d& U0 J$ S- n5 L6 i詳文記錄:
: A% D( l: C. D! J目前穿戴式科技產品發展如火如荼舉凡一般電子錶監測生理資訊的電子裝置,甚至近期引眾多目光的Google智慧眼鏡、可與手機連線的智慧手等陸續問世,而些造型酷炫且精巧、使用電池供電的戴式產品,其背衍生可能的安全問題有哪些? UL從安全專家的角度,針對產品安全域及未來無線充趨勢發展提出見解。
7 n) f) L+ a6 d$ r7 n根據 Gartner 預測報告顯示,到2016年,穿戴式智慧電子產品的市場產至2016 年將上看 100 億美元,吸引各家大廠紛紛推出新智慧型穿戴式產,為符合人體配戴,產品越做越精細巧,如電影鋼鐵一般把眾多智慧科技穿戴在身上不再夢想,加上為滿消費者隨時可充電的需求,未來無線電也將大舉獲得戴式電子設備製造大廠採用,安全性是隨之而來的重議題。
5#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16: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穿戴式裝置涉到的安全問題
- y; M" f3 \+ W( c' S0 B2 N$ @' Y/ _9 V' y7 q1 D/ p3 R
從UL多年累積的安全專業來看,拆解這穿戴式電子產品各零部件可以發現其實對人體處處充危機。以智慧眼為例,鏡架若採用金屬材質,運作過中所產生的熱,容易藉由金屬更快地導熱到人體皮膚就容易產生熱的險,因此標準規定,若要長時間穿戴人體的電子產品金屬表面溫度不可超過48℃;此外,金屬若有銳角就存在穿刺膚的危險;喇叭機存有輻射音波疑慮;耳機音壓不穩或長時間過大可能對耳膜造成傷害;電池是熱源能量源就有熱與的危險;產品附加的LED燈是否會對人眼或皮膚造成的傷害上網視訊通訊傳功能就牽涉隱私安全問題;甚至若邊車邊使用智慧眼是否涉及違反交通安全法規…等,這安全問題皆是製商在開發產品,也是消費者使用穿戴電子產品時必須一考量的重點。9 O+ o, I; w6 Z8 y
& W6 u# V+ D! u2 w3 i: f* 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申請會員

x
6#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16: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升穿戴式置安全的重要標準規範
. O7 F% Y2 G$ Q, B; P" m; Y  F+ I" O. R$ I6 A1 A& D
由於穿戴式電子產品隱藏了許多安性問題,目前國與國內的相關標準包括:針對資訊類品的CNS14336-1和UL 60950-1;影音類產品的CNS14408和UL 60065;評估LED光源及光源系統之光生物安全的CNS15592和IEC 62471;最新資訊影音類產品標準的UL 62368-1;針對電池芯的UL 1642、攜帶型電池包UL 2054、攜帶型電池的CNS15364和IEC 62133;最大音壓量測方法及限制考量的EN50332。其中CNS為國內的標準。( Z/ v9 s. e0 G7 S4 l8 e
1 J' O' H  U. k4 z
在設計端就入安全考量是未來趨勢* K5 j% B1 P" S

: Q. U( }7 G, N8 X/ X值得一提的是,製造商必須注意最的安規標準趨勢這將直接影響未來的產品研發,為迎科技產品生命週及融合各項功能的特性,未來標準IEC/ UL 62368-1推廣的是防止潛在危險的產品設計念,即從設計初期就把所謂熱、導電、學、火等危險源找出來,並對人體進行適當的保護,免危害的發生,因此製造商必須將各類安全問題在產品計初期就考量進,相較於傳統安規,更有助於確保產的安全。* ~: G) c# J1 p; R4 s  t% N
( {! F2 p) j9 t0 u
無線充電新機1 z5 J6 K7 |+ b+ w' c

2 m; }  W$ I& X另一方面,探討穿戴式電子產品延而來的熱門議題 – 無線充電,由於穿戴式裝置設計較巧,相對的內部池無法太大,電容量也因此有限,能時透過無線傳輸電成為必要需求,這也給予無線充電術新的市場契機未來穿戴式電子產品勢必將導入無線電技術。
7#
 樓主| 發表於 2013-10-4 16: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無線充電三鼎立5 I6 n2 J" k' s. F  _2 s
7 v* }" w6 }  Q* \6 m
現階段無線充電技術有三大聯盟--WPC、A4WP與PMA,分析各聯盟的會員組成國家與產,市場呈現三強立狀態,但目前僅WPC有相關產品問世。UL與各無線標準聯盟皆有合作,不僅是 WPC 認可的實驗室,明年初UL將成為PMA全球第一家認證實驗室,協助製造把關安全與裝置容性。$ T. K' v9 x" U( ?8 [
從數據來看,WPC因商品化落實地快,會員數在短時快速成長,觀察年7月到9月約兩個多月的時間,認證品幾乎現翻倍成長。而PMA聯盟則走消費者通路模式推廣,在國星巴克與機場歐洲麥當勞與機場,都可以看到相關應用。而A4WP 正發展第二代共振式充電技術,期拉長充電距離,能快速落實,將是穿戴式裝置的最佳用。" A4 h/ z" c/ w7 J
/ j* O  t/ Q/ |. J2 q% `
  G& V( `- q% D% D  l( J; V, P
: W* k4 i) o1 k% s2 S6 y- T
當前的無線電安規標準 – UL 27388 c5 {2 _: S5 y$ r9 q

: ^: ^9 G, V. [/ W% l4 e% E& a* h無線充電技術現在可區分為磁感應電與共振式充電種,針對不同產品屬性,預期未來各其發展市場。目UL針對低功率無線充電器已擬定安全準UL 2738,這主要是針對以電磁感應技術為低功率的接收與送產品。另針對共振式技術,由於目尚未有產品問世 UL將持續觀察並與業界探討相關技術展,而UL正著力發展的電動車無線充電標準案UL Subject 2750,其正是屬於共振式技術的安規標準。
- X) G) Y" g+ @
, @2 O0 k! g$ _- U% C無線充電是未來的大熱門應用,UL 除積極參與全球相關無線聯盟的標制定,亦將持續合相關單位與產業製造商,共同制定範以提升無線充的安全性,進一步推動處處可無線充的願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申請會員

x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首頁|手機版|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新契機國際商機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GMT+8, 2024-6-14 10:18 AM , Processed in 0.1370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