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找回密碼
 申請會員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Login

用FB帳號登入

搜索
1 2 3 4
查看: 7325|回復: 2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好康相報] 「兩岸車輛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及「綠能智慧車輛產業成果展」

[複製鏈接]
1#
發表於 2009-11-24 16:37:10 | 顯示全部樓層

兩岸及全球車輛產業未來合作方向的掌舵會議:兩岸車輛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

經濟部為積極推動兩岸車輛產業搭橋交流,透過車輛公會及車輛研發聯盟的籌劃,結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及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汽中心)共同於今(24)日假君悅大飯店舉辦「兩岸車輛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
) y3 p# d6 c3 e$ g+ V  |* k
3 O/ d3 Y, l+ |2 r+ h( l( H活動由經濟部技術處吳明機處長、大會主席車輛公會陳國榮理事長及中汽協董揚常務副會長為大會致詞開幕,並邀請到中國大陸工信部官員及車輛產業重量級人士,包括中汽中心趙航主任,以及上汽、一汽、東風、長安、北汽、廣汽、奇瑞、吉利、江鈴、江淮、曙光、華晨、上海電驅動、天津清源、中信國安盟固利、北京、同濟大學等大陸車產企業領袖及專家近百人來台共襄盛舉;台灣方面則有車輛公會陳國榮理事長、TARC黃隆洲主任委員、裕隆、中華、國瑞、福特六和、三陽、華創車電、納智捷、東陽、全興、信昌、健生、勤美、敦揚、必翔、能元、致茂、富田等車輛產業界重要人士盛情與會。除此之外,台灣的車輛電子大廠鴻海集團、光寶集團、台達電及產業大廠中國鋼鐵及台塑集團也蒞臨參與,共同見證兩岸車輛產業第一次大規模的合作交流。! D, m, C6 F& C

6 e$ M8 j9 e) h- W- I大會主席陳國榮理事長致詞時感謝經濟部技術處積極推動兩岸車輛產業搭橋專案,同時也說明,在智慧車輛的趨勢下,使用更多的汽車電子技術,台灣IT產業發展成熟,投入汽車電子研發已展現豐碩成果,而中國大陸汽車及零組件市場潛力非常大,今年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兩岸已開啟交流的新時代,如能進一步進行交流合作,將可降低相關產業的營運成本,以提高營運綜效。
2#
發表於 2009-11-24 16:3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會籌備主任委員黃隆洲表示,台灣汽車產業的優勢在於擁有外銷歐美十多年的零組件設計及製造能力、良好品質的工廠管理與彈性生產實力,以及政府支持車輛研發的科研創造力,再加上ICT產業的雄厚實力,有相當大的機會可在車輛電子、電動車及市場規模的擴大方面開創另一波契機;而大陸的車市規模雖已突破千萬,佔全世界1/6強,成為全球最大銷售市場及第三大生產國,本土自主品牌也在積極發展階段,然而卻也長久受制於外資企業,技術上仍需外國車廠的支援,若想從「汽車市場大國」變身成具備全球競爭實力的「自主汽車生產強國」,大陸汽車產業仍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面對未來,兩岸都有不同的挑戰,卻也充滿可期盼的合作前景。
& T5 V) ?+ _2 B* I! U% x  k# }
+ N: B3 [: i* E9 C9 l3 X因此,24日會議將以「發展自主品牌,進軍全球市場」為核心主軸,分別從產業的未來發展、自主技術的研發、自創品牌之路、測試驗證技術到進軍全球市場戰略上共同討論如何合作及互補分工的實質方向。而因應油價高漲的趨勢,全世界都投入新能源的開發,在汽車的動力選擇上也有許多面向的發展,電動車就屬當今最紅且對兩岸車輛產業而言,正是搶進全球市場的最佳選項及時機,所以25日會議主軸著重在「發展新能源動力,供應鏈互補合作,拓展全球市場」,在新能源汽車以及動力電池上相互交換心得,並共同討論兩岸在整車、零組件供應鏈上如何合作,藉以攜手邁向全世界。
3#
發表於 2009-11-24 16:39:26 | 顯示全部樓層
吳明機處長說明,搭橋計畫目的就是希望藉由兩岸產業交流會議,讓產業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對話,尤其中國車輛市場已是全球指標,台灣的車輛電子與電動車的優勢也眾所矚目,兩岸車輛產業可藉由加強研發、零組件設計製造分工、發展自主品牌以及拓展全球市場的互補合作等方式,共同研發、生產、行銷,讓台灣的車輛產業與車輛電子產業藉由中國廣大的市場,開拓另外一個發展機會,亦提供企業投資佈局更廣泛的決策和經營空間,更為台灣車輛相關產業厚植經濟實力,並創造市場發展環境。- h8 |# Y, O5 X9 T

/ g; }5 b# l, Y" o; {0 ~( Y會議共計有超過500位兩岸菁英人士共同參與,聚焦在這掌握五兆市場商機、關係兩岸車輛產業未來合作方向的盛會上;明(25)日雙方將共同簽署包含兩岸產業協會的合作、整車廠的戰略分工、動力電池的技術開發,以及兩岸產業資訊、法規標準、測試驗證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意向書,攜手創造兩岸車輛產業雙贏利機,做大做強進軍國際。
4#
發表於 2009-11-25 18:44:57 | 顯示全部樓層

兩岸車輛搭橋簽署三份合作意向 台灣業者分食千萬輛汽車市場

由經濟部推動,台灣車輛工業同業公會(TTVMA)、台灣車輛研發聯盟(TARC)共同籌劃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汽中心)合作主辦的「兩岸車輛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今(25)日於君悅大飯店圓滿落幕,在兩天的密集交流以及親身體驗台灣車輛產業及研究單位的創新應用成果後,今日簽署三份重要的合作意向書,開啟兩岸車輛產業加速交流的序幕,未來雙方代表也紛表示將在此基礎下,進行更深入實質的互動與合作,攜手創造兩岸車輛產業雙贏局面、共同拓展全球車輛市場。
7 x9 v. u# P0 }; w$ q$ P( q% E; p( T, j# d
經過兩天的交流,兩岸代表獲得共識,於閉幕式中簽署合作意向書共三份,包括兩岸公協會、研究測試機構及新能源方面的合作,宣示未來將攜手朝研發互補、兩岸分工、拓展市場之方向邁進,為本次會議劃下句點,同時也開啟了兩岸車輛產業交流的歷史新頁。  Z: a1 }' ~9 g/ m9 G# P. i( I

合作意向書簽署雙方與內容概要如下:

l公協會方面# z9 f$ }) O; H5 r. g
     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及台灣區車輛工同業公會共同簽署,未來將加強兩岸車輛產業重要議題之研究、交流與合作。

l研究測試機構方面
  T* n! Y2 I* A0 R+ A5 X     由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共同簽署,未來將就雙方之產情、法規標準、測試驗證技術等做交流。

l兩岸電動車輛鋰電池及材料合作備忘錄+ b  _5 S- U% P! i+ {4 V" I
     由威力能源和中信國安盟固利在電池協會的見證下共同簽署,未來將就電池的技術共同投入開發,爭取全球綠能商機。

5#
發表於 2009-11-25 18:45:36 | 顯示全部樓層
兩岸車輛產業搭橋系列第一回合已圓滿落幕,TARC主任委員黃隆洲表示,未來將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指導下持續推動兩岸交流合作,並朝以下三個方向邁進,包括: u/ _/ U6 L7 J) H

/ d" i5 D5 n' x! S- @. e(1)研發互補:結合兩岸綠能智慧車輛廠商之資源互補,共同推動亞洲地區新能源車輛產業之發展平台及高價值系統產品;
8 U) a$ E' S" O  i5 b+ Q
& H9 r, g/ h5 m" {3 J8 \(2)兩岸分工:透過車型分工,讓台灣優質產品進入大陸自主品牌汽車供應系統,同時台灣馬達、電池、傳動控制與ICT業者也能切入大陸,進入汽車電子與電動車所提供的龐大資源及商機;1 C2 i) m/ c# D! R" M

* q& Y2 J6 |1 H# Q1 i: s% k7 ^8 p. A(3)拓展市場:藉由技術、品牌、行銷合作與產品加值來拓展外銷,兩岸合作進軍全球車輛市場等方向,共同來提升技術、創新品牌、互補分工、聯合行銷並提高產品價值,進而創造兩岸車輛產業雙贏利機,做大做強進軍全球。
# {* ]3 {1 r  }8 [; |- \& e9 a+ ]2 M) D
本次會議在經濟部技術處的積極推動下,總計有超過500位兩岸菁英人士蒞臨,包含大陸官方及車廠副總裁級以上企業領袖近百人來台,而台灣各整車、零組件廠,甚至包含車輛電子廠、產業的指標性廠商高層也都親自蒞臨與會,見證兩岸車輛產業第一次大規模的合作交流,展出的綠能智慧車輛科研成果也吸引到產、官、學和民眾共超過千人次參觀,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6#
發表於 2009-11-27 17:52:56 | 顯示全部樓層

兩岸車用電池產業回顧與展望

(台北訊)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將在11月25日至27日,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09發現台灣建構未來產業研討會」。其中,今日(27日)下午針對「兩岸車用電池產業回顧與展望」進行研討,由ITIS計畫產業專家及業界專家,針對兩岸車用電池產業與市場進行分析,同時針對兩岸的車用電池的技術研發與產品測試標準等議題提出報告,說明兩岸車用電池的發展現況、競爭態勢與合作機會。
/ U  ?+ t0 A2 o( ~& U/ v7 }( r/ k, d6 W: S! J2 @: q
面對氣候變遷與能源價格高漲問題,各國陸續把改善污染排放與確保能源安全列入重要政策目標,也由於車輛使用本身既是溫室氣體排放重要來源,同時又是高度倚賴石油的使用部門,許多國家也都將車輛電動化作為節能減碳之重要措施。配合此一趨勢,電動車發展儼然成為全球車輛產業的新風潮,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投入資源加速研發(尤其是車用鋰電池),期能在這一波產業轉型之際,掌握關鍵競爭能力,爭取未來可能的龐大商機。0 ?1 y" i9 V2 @

  S7 ]: [/ s, H% t4 V. c中國大陸不僅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汽車市場同時也是主要的電動車輛推動國家之一。十一五計畫中針對電動車輛的發展已擬定相關的具體措施與方針,配合國家政策許多車廠也積極投入整車與關鍵零組件的開發,電動車輛已成為中國大陸的車輛產業發展方向,而再以其對車輛的年需求量預估,未來中國大陸勢將成為全球電動車輛的重要供給國與重要需求國家。
7#
發表於 2009-11-27 17:53:11 | 顯示全部樓層
台灣目前具有電池產業的發展能力。國內多家電池廠商都已成功切入全球車廠供應鏈,顯示台灣於電池領域的技術與製造能力受到國際的認同,未來電池產業能否在文化背景相近、無語言隔閡與地理條件鄰近等優勢下,爭取機會與中國大陸車廠共同合作,將是台灣電池產業繼續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B/ `# b+ N; d4 q; v+ U# _
; K3 i- k5 P" i9 ]3 E
未來兩岸合作的目標,工研院IEK ITIS計畫陳文仁副組長指出,應著重於協助國內研發的電動汽車進入大陸市場,讓國內鋰電池廠商與大陸廠商站在相同機會點切入大陸汽車廠與電池管理模組供應鏈。同時善用地理優勢條件,讓台灣將鋰電池的核心能力,包括電池設計及生產製程等根留台灣,將標準化且需大量生產製造部份結合大陸優勢環境。另外,在台灣切入大陸供應鏈後,累積產品研發與銷售紀錄,配合台灣設計能力及產品品質,可引導國內相關廠商打入國際車廠供應鏈。4 j% q" U6 Y' a. {* X/ t% z
) N& G6 F, q) o+ N4 }9 {- J
至於合作項目,陳文仁組長建議短期可讓台灣鋰電池材料進入大陸電池芯供應鏈;電池芯進入大陸動力鋰電池模組供應鏈。長期則讓台灣之BMS進入大陸車廠,成為其電動汽車開發體系的主要供應商。
8#
發表於 2009-11-27 17:53:26 | 顯示全部樓層
美國總統歐巴馬2009年3月19日啟動以24億美元(台幣808億元)研發下一代插電式(plug-in,或稱充電式)油電複合動力車的計畫,經費從7,870億美元經濟振興方案撥出。美國國會通過的振興經費裡,有20億標明用於推動油電車,其中15億用於製造先進高效能電池,最大考量在於未來汽車能源來源將以鋰電池儲電為主形式,未免於行動能源掌控於國外,因而利用經濟振興方案經費重新在美國本土建立鋰電池產業。此外,世界其他各國發展電動車的製造商也努力投入電動車的推廣與銷售。如在中國地區其產業發展迅速但其電池技術多為鉛酸電池,在電池品質與技術的發展上尚待提昇。日本在綠色環境與潔能趨勢下,未來電動車市場發展迅速。而在歐洲地區,其歐盟執委會在歐洲10國推動電動車輛之E-Tour計畫,預計未來在環保與人口老化的趨勢下,環保電動車輛的銷售將提昇。
' r, c3 ?) q3 X. o/ v$ k
; C2 U4 A& c5 h2 ~) r. T* }; y6 w) [面對高油價與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要求下,我國也積極推動節能車輛相關政策,例如工業局計畫啟動電動機車增量推廣計畫,目標於4年內促成16萬台上市,並將電動車輛納入租稅減免補助範疇;裕隆集團已於FY97起推動為期4年之「多源動力電動車」產品開發計畫,預計99年底完成第一代「多源動力電動車」自主開發驗證,100年將積極投入電動車開發。
9#
發表於 2009-11-27 17:5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電動車在商品化最大的障礙源起於電池技術,包括電池的能量密度、單位價格、使用壽命、安全性的考量等,其中又以大型動力鋰離子電池的自主生產,為國內電動車發展所未能成熟之項目。此外,大陸、日本與美國歐巴馬政府極積投入大量資金於再生能源、電動車與大型鋰電池系統技術,恐導致台灣的儲電及應用產業落後,國內應極積投入及促進下世代儲電元件與系統產業。在油價浮動與氣候環境變異的今日,使用電動車輛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及減緩環境惡化最直接的表現。以車市低迷的現今而言,電動汽車的發展似乎已經是車廠擺脫困境的重要選項,世界各大車廠也紛紛宣布2009∼2010年將是鋰電池電動汽車問世的關鍵年。工研院材化所潘金平組長在會中表示,台灣電動車市場規模太小及投入資金龐大,如何與大陸車輛系統結合,利用兩岸目前優勢產業相互合作,降低風險及快速進入早期市場,建立完整電動車實際運轉及安全標準驗證,將可在未來世界電動車市場佔一席之地。
10#
發表於 2009-11-27 17:53:43 | 顯示全部樓層
台灣儲電系統從材料、電池製作與電池組之上中下游產業已具相當規模,台達及新普為世界最大的power supply及3C鋰電池模組公司,有機會成為世界電動車零組件之大廠,能元、有量(台達電)、必翔等已提供BMW、Ford、Tesla、Fisker及法國電動車鋰電池已有實績,明年預計交貨3000萬顆動力鋰電池,向世界前三大動力鋰電池廠邁進。然而全球動力鋰電池在安全及性能上尚未發展成熟,目前日本鋰電池技術雖領先全球且市占率第一,但安全狀況頻傳亮起紅燈。而大陸電池雖便宜,因安全問題系統廠疑慮加深(日商在大陸的生產,已有移回日本本土的趨勢);反觀台灣已逐漸建立自主材料工業,將有機會主導動力鋰電池產品開發。台灣若在安全及材料方面有技術突破,結合國際機構,將有機會加入重新訂規則的舞台,成為全球前三大動力電池生產大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申請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首頁|手機版|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新契機國際商機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GMT+8, 2024-6-13 01:40 AM , Processed in 0.11700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