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標題: 無線通信發展歷程 [打印本頁]

作者: agirl1314    時間: 2008-11-18 01:20 AM
標題: 無線通信發展歷程
3000年前,中國用甲骨文實現通信。
1 A" a% [5 K, T+ \/ @% }, j2500年前,中國用擊鼓傳聲和峰火臺傳遞軍情。 . |% H. j7 A: u% y/ i
2000年前,歐州建立了以燃火為資訊的通信塔。 ' s: W/ a# _+ A
150年前,莫爾斯發明瞭用於電報的莫爾斯碼。 4 X' H- S- K" ^0 m
120年前,美國人亞利山大貝爾(Bell)發明瞭電話機。
: D! b5 q% A% C8 W0 b100年前,意大利人馬可尼(Marconi)發明瞭無線電裝置。 , }& `1 L/ F, X! Y. _  |
(一)醞釀期
% {" |2 T/ H: h) e 1864年,Maxwell 發現電磁波。 & P3 e: X3 b* Y' V6 n6 s
1888年,Hertz 證明電磁波的存在。 : C- s! [/ R0 C
1896年,Marconi 以無線方式來傳送能量,確定電磁波可用來供遠距離傳送訊息。 - e1 l) ~, x1 N' T! x
(二)萌芽期
: b$ I4 v# I' s) g" L+ A: V9 p6 u1906年,國際電信聯盟在柏林舉行的第一屆國際無線電報會議,通過以SOS成為海上緊急求救訊號。' d% l% I, \) R6 b3 b
1912年鐵達尼號沉船悲劇,開始在戰艦上裝設無線通信系統,無線通信成為遠洋艦隊主要通信方式,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無線通信技術之提升可謂貢獻極大。
: ^4 M8 n  h* ~( _(三)成長期) f& b* z. L3 g. X" V
一九二○年,無線廣播進入商業運轉。 . b- H0 n0 F& n. Z, o1 J% X( `
一九三○年,收音機已經開始遍及家庭。真空管技術,調頻、自動頻率控制、負回授等新電路,以及高靈敏接收器等新產品。 - Q) W; W6 z; \3 T$ J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雷達、UHF和VHF通信,可攜性發送器和接收器,遠程定位系統等無線技術因戰爭需要而發展出來。
1 w0 j, f! G6 X一九四○年代末期,電晶體的發展引導我們進入半導體紀元,奠定未來幾年無線通信系統發展之基礎,包括電視廣播和遠端偵測等。( a2 d( P" I  j0 E! p; T; B1 y
一九五○年,無線通信突破傳統的語音應用,進入無線電叫人之應用,由倫敦醫院首先引用。無線電叫人系統提供可靠且便捷的單向訊息傳送服務。
1 M5 Y7 b; t9 k: y# r進入新時代
4 d  ?8 C: I7 z! A一九四七年貝爾實驗室提出細胞式行動電話系統的觀念。
8 a% g  X) v/ _$ E一九六四年,日本以同步衛星轉播東京奧運。7 r- |* R3 k" v
一九八○ 年,瑞典、丹麥、挪威和芬蘭四國,首先在開放全世界第一套公眾細胞式行動電話系統。: ?$ k3 t3 p, }! y
一九八○年, GSM系統被採用為歐洲數位細胞式行動電話之標準。
' ^+ Z; F2 B1 ^一九八○年中期,行動數據通信提供基礎平台供數據服務使用,諸如送收電子郵件、傳送資料檔案、傳真或簡短訊息服務等,亦可提供遠端接取公司內部區域電腦網路和遠端接取資訊服務之能力。
" E1 \* D4 a; z% Z, x一九九○年中期,個人通信服務(PCS) 結合無線網路和智慧型網路技術,提供包含終端移流通性、個人移動性及服務側面顧問三項功能。有關個人通信服務環境,結合現有有線通信網路、行動通信網路、衛星通信網路均將統合在智慧型網路技術之下來執行智慧化管理。
作者: agirl1314    時間: 2008-11-18 01:21 AM
未來通信主導技術$ ~6 S2 f+ z5 \8 r3 r7 S6 V& r
個人通信服務環境中,除了全球性個人通信(UPT)為智慧型網路技術外,其餘皆是無線技術。無線技術可分三類:
5 K' [1 X. T, R6 u/ Z高密度、低功率無線系統:在此所謂低功率是指六百毫瓦或更低,而細胞是指劃分成許多相互銜接之小服務區。一般而言,細胞半徑的大小是依通信量的多寡而定,大細胞涵蓋範圍約二至二十公里,小細胞在一公里以內,而微細胞則在一百公尺左右。
& h( F0 c# Y% z高速度、廣涵蓋區域之細胞式行動電話系統:即為AMPSGSM和3G系統。 0 H1 D7 I$ |; ~& }" ~7 D
高密度、廣涵蓋區域之微細胞式系統:是採用如CT2、DECT、PHS或WACS等技術,從現有之固定電話用戶側著手。
* ?4 h& ^: m  ^  ]; J無線區域網路與無縫隙通信(Wi-Fi/MiMax/LTE)。
' g6 O0 h5 g3 c1 O5 U19th Century
* M. |3 u( l7 m% e& ^1846- earliest talk on EM wave, “Thoughts on ray vibrations,” 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5 L% I8 p( I% |# Z- P. H* E1864 - “ Maxwell’s equations,” James Clark Maxwell (1831-1879)( ^4 a& i. ~7 Y9 k0 Y
1887 - first microwave-like experiment, “electric spark at l~ 10 cm induces at a distance wire loop,” Heinrich Rudolf Hertz (1857-1894)
( j* r8 \6 t+ d1895- wireless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N; c( Z* W$ ~
1900- trans-Atlantic Ocean telegraph, Guglielmo Marconi (1874-1937)
8 p+ b5 a/ T3 K# c' X; h. L1 C( P20th Century
) j; B9 @; _( A( d# o1921- magnetron, A.W.Hull9 H! @9 |. t6 W2 g4 O
1930- wave propagation in waveguide, George C. Southworth( b3 s  S3 u- U- `' _: U
1937- Klystron, Russell Varian, Siguard Varian and William Hansen
& D& X7 s1 u* I- _3 G  pWorld War II – radar, MIT Radiation Laboratory5 U/ J5 h- D% b" j8 F
~1950- coaxial cables for radio communication$ P$ x8 R1 r: [0 {: m- J
~1960- satellite communication9 g5 C! s3 ~* x& b& |* s$ V. B2 p
~1980-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DBS (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
) B# {1 A/ {* u~1990- PCN/PC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person communication services),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VSAT (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s)
& m  m$ k7 E: x' I3 h0 l* S~2000- Digital DBS,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GII (global information initiative) using mobile satellite network, fibers, cables and wireless.* `9 i4 x( Q: b) O$ T
21st Century – RF-SOC use standard mature Si-base technologies to design RFIC.




歡迎光臨 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http://www.chip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