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標題: 拼「經濟」?拼「創新型國家」! [打印本頁]

作者: chip123    時間: 2008-1-10 09:23 AM
標題: 拼「經濟」?拼「創新型國家」!
200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將于今日在京舉行  2008年01月08日 08:11:56  來源:科技日報  
4 G* |) L' b  X$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ech/2008-01/08/content_7381950.htm; u1 v% U' C- U. n9 u% K
8 m6 t) e- [8 }; ~9 C7 q1 m. t3 Z0 Y
   
今天,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將再一次親自頒發國家最高科技獎,數千名科技戰線的佼佼者從幕後走向臺前,接受國家的表彰,成為最耀眼的明星。
- {9 I8 W, }$ \+ {4 S* ]
0 b" J5 r( A6 N# s" g- _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2007年10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胡總書記指明了當代中國的發展方向。
# Y2 u, Q9 w; {9 N+ ]9 s/ n
' j+ l8 ?, Z, ?/ u9 h    崇尚科學、尊重知識、愛惜人才、鼓勵創新,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引領著中國這列東方快車向著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正加速前進!
; ^: @" T! S0 a- D5 g/ u# T1 {( d% A: R  j% o  z4 n+ d
    讓勇于創新的人們得到最高的禮遇
4 C# D' C! s8 n* Q6 h& I
; V9 L; [+ `! K- O- ?    劉東生,跟黃土打了50年交道,為了讀懂黃土這部“天書”,他幾乎走遍了每一寸有黃土的地方,並使中國在古全球變化研究領域中躋身世界前列;李振聲,以“農民的兒子”自稱,長期從事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與染色體工程育種研究,無論是寒風蕭瑟的早春時分,還是驕陽似火的盛夏時節,總能看到他埋頭于田間地頭的身影……每年的科技獎勵大會,像他們這樣許多默默無聞的科學家、技術人員成為創新中國的驕傲。創新、創新、再創新,不僅已內化成科技工作者的生命因子,更升華為一個時代的主題。 6 d- J6 z; L" p* D, z( J

) \8 @) ]  z  ^6 Q. S/ H9 [( p    早在2003年12月20日,新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對獎項設置再次調整,在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中增設了特等獎。加大對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特別重大科學發現或者技術發明、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科學技術項目的獎勵力度,賦予他們更高的榮譽。 0 z' q+ X. d! c, A3 z. i

6 s! r, ]+ C+ G5 v    事實上,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從總書記手�接過的,不僅僅是500萬元的物質獎勵,不僅僅是最高榮譽稱號,而是黨中央對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視和鼓勵。這個儀式賦予全社會的意義在于,彰顯科技的魅力與價值,倡導崇拜科技英雄的社會風氣。
( t7 ^: p- e  i0 y( K' y' W9 W7 Z
  Q6 e  N6 d% m0 t* M    “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根本,是科技創新的關鍵。”這一思想不僅僅體現在一年一度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更體現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立黨治國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體現在共產黨和共和國歷史進程的每一個瞬間。 : i/ h1 T. H) q' d' i
7 o; c2 U' L+ H3 r" ~4 I8 J8 F
    2004年元旦前夕,胡錦濤總書記看望著名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和著名數學家楊樂,聽取他們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關切的詢問,親切的交談,胡錦濤代表黨中央把親切的問候和新年祝福送給為我國科技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還有和他們一樣默默耕耘的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 , o1 r) r8 u) z% c% z; b5 v
- J; ~  K" e/ \) D2 X: ?! v
    胡錦濤說,要進一步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理念、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要堅持立足創新實踐和事業發展,識別、培養、凝聚人才,促進各類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努力建設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科技創新隊伍。要關心各方面人才的工作生活,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要歡迎廣大海外留學生和學者,以各種方式為祖國發展作出貢獻。 / U3 d3 j# u1 m! M- z0 h& B$ A; S
) j3 P/ z$ d6 J6 g: a/ ~( q
    近幾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相繼看望了吳文俊、劉東生、何澤慧、錢學森等著名的科學大家。每次的看望都變成了一次誠懇的討教和交流:“我是來看望您的,也是來充電學習的”、“您是我一直尊敬的老師,是我們的老前輩”、“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人,是不能忘記的”、“您講的話我都記住了”……總理謙遜的話語深深溫暖了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心田。
+ l# {! r$ q  w7 S* X6 \* x$ L  x( S2 I" H, g- H3 C0 r: s7 M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就強調,傑出科學家和科學技術人才群體,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當前,人才競爭正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焦點。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大國,都把科技人力資源視為戰略資源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強科技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源源不斷地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具有蓬勃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關係到我國科技事業的前途,直接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 f: Q  r  P, A4 w7 n5 x
. S/ C" l: Q8 r. u3 _% m    這種思想在十七大報告中也有直接體現:“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作者: jiming    時間: 2008-1-15 02:42 PM
標題: 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談技術創新的三種類型
2008年01月14日 15:43:41  來源:人民網
5 g9 T8 q* D! e( z9 [2 N4 Y2 l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14/content_7420218.htm
0 B1 l  `. v: P( _  T' u! Q& K0 W' |# \- ~8 _: c3 \6 q9 u
編者按:1月14日下午2:30,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將來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為題,進行十七大報告解讀。以下為文字實錄。 / V7 F+ v7 X$ u2 Q" X  S1 `* S
, n+ N6 R7 U! q" a/ E9 V- o
    [成思危]:現在對創新提了好多種提法,知識創新、理論創新等有很多種提法。根據我個人來看,如果從創新本身的定義角度來說,可能有三種創新。就是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
% R8 v/ M1 A1 j# {8 {3 v! f3 [
9 K% ?+ P. b: G/ J4 L& g' I    你說理論創新,當然也可以說,但是它不是引入一種理論,而是發明一種理論,而這個理論要引起變化才行,光是引入理論,不能引起客觀的變化,那也不行。判斷理論怎麼引起變化,可能就要有判斷的辦法。知識創新也是這樣。我認為,知識很多主要的是去發現,因為知識是客觀的規律,或者是我們沒有認識而已。你去發現認識客觀的規律,這可能和創新原來的定義不完全一致,當然現在有些講法、說法也約定俗成了,這些想法有些已經進入了中央的文件。但是作為學者角度來說,我認為從創新本身的定義來看,恐怕主要的類型還就是這三種類型。
% p- @& U8 e' f% l
5 ]; b) s- U6 F    一種類型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就是熊彼得當時講的,就是把一種新產品、新工藝或者新的服務引入市場,實現它商業價值的過程。管理創新是指把一種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組織形式引入到企業或者國家的管理中,並取得相應的效果的過程。而制度創新則是指將一種新關係、新體制或者新機制引入到人類的社會和經濟活動中,並且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過程。  
- l! j/ v* J7 j, ]) G+ l  e  z
5 B  r# ?$ g" @! w1 m/ Y# ?! Q4 |    這三種創新,我在中央電視臺講自主創新與中國現代化的時候都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今天由于時間關係,我也是給大家作一個概括的說明。現在我們講技術創新,剛才我們說了技術創新是把一種新產品、新工藝或者新的服務引入市場,實現它的商業價值的過程。這種創新大體上說又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稱為“跟隨創新”,現在我們有的提法,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當然這個話比較長一點,但是我總覺得這是一種可以叫做“跟隨創新”。
+ S; y9 n8 Z5 h! F$ ?! c  j8 W5 B
1 K/ g0 W+ L' j2 R, W  H    所謂“跟隨創新”是什麼呢?就是在別人的基礎上,做一些必要的擴展或者變動,這樣去發展出一些新的東西。比如CDMA手機,大家知道,手機的第一代是模擬型的,第二代是GSM型的,第二代半是CDMA型,第三代就是3G了,現在正在推出。CDMA最初是美國和歐洲報出來的,你們到韓國去看的話,韓國的手機沒有GSM,全是CDMA,所以大家拿著手機到韓國去,沒法用,它引進的是美國的技術,但是它在引進美國技術的基礎上,在技術的外圍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所以它也形成了擁有它自己知識產權的技術。這就屬于一種跟隨創新。雖然它的核心技術還是美國的,但是,它已經在某些方面超過美國了。這種創新應該說還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盡管韓國現在還是核心技術是美國的,但由于外圍專利技術的樹立,使得它的CDMA技術有它自己獨特的特色,有一定的先進性。
% f% l: N" I1 C5 ^$ x
$ D2 X; U5 V0 l2 `! B    這種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比如說我們引進一項技術,在這項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創造,這樣就使得這種技術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了一步。所以我們說消化、吸收、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就屬于“跟隨創新”的范疇。
, P9 L, q- E/ g) r8 W- t5 Y' e4 X# Q% P8 ^2 G! {' E
    第二類創新叫“集成創新”。所謂集成創新,就是指把現有的技術組合起來,創造一種新的產品或者新的技術,或者是把別的領域�的成熟的技術引進到另外一個領域�,而使得它能夠創造新的變化。這個在我們日常生活�也有很多例子。我只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是復印機,創造出復印機以前,可以說單項技術都有了,因為復印機就是這些技術,但是把它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復印機,這是創造復印機公司的功勞。
: [! h% ]" c6 B. I: X4 l* _7 \  _7 a" }  w
    技術創新的最後一種類型就是“原始創新”。“原始創新”指的是從一種發明開始,然後通過發明做出了最初的樣機,然後再通過不斷地完善、成熟,成為一種新產品或者一種新技術。原始創新當然是最困難的,但是,也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原始創新可以說是一種發明,它肯定有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而且它肯定是站在技術的前沿,別人要超過它,可能就要費比較大的勁。 3 B0 w) F! H: k9 g. i
5 g; |! Z. j; V* A& x- c. y
    但是,我坦率地說,“原始創新”是很不容易的。現在我們對原始創新有一種提法,叫做“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這種提法從定義上說是對的,但是從另一方面說,說實話,要想“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可不是那麼容易。因為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首先總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第二,現在由于知識產權保護興起,備受關注,所以很多公司都採用了一種專利戰略,他把他的專利申請范圍盡可能地進行擴大,防禦別人侵犯他的知識產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果想搞一個什麼東西,要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那就很難辦。所以現在實際上很多創新是屬于一種知識產權的交換和合作。就是說有可能你有一個技術,擁有幾十個專利,有的專利可能是人家的,有的專利是你的,要通過雙方的協商,我用你的專利,你用我的專利,這樣的話,我們就有了具有自己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但是這個知識產權並不是100%的。 * U/ X  U7 g, a. c
( @! l- J" V6 y+ S
    所以我們現在有的新聞媒體老是宣傳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我覺得從科學概念上來說不一定非常準確,而且沒有必要去追求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只要關鍵技術在我們自己手�,其他一些邊緣的技術,沒有必要都自己來做,我可以引進。現在來看,知識的集成已經是一種普遍的趨勢。像現在真正的一個造船公司,很可能一條船也沒有,一個船塢也沒有,他是接了訂單,設計他可以請最好的,比如他請德國的設計,加工制造可能找到中國的造船廠給予制造,內部裝修可能找意大利裝修的,他自己並不見得都有這個技術,但是他把它集成起來,最後形成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既不是德國的,也不是中國的,也不是意大利的,而是一種新的產品。
% S( g: p: y0 n3 P& b# i4 z, w5 `- k
    所以我們說,現在的創新絕大部分還是“跟隨創新”和“集成創新”。“原始創新”要重視,但是,“原始創新”可以說時間是比較長的,而且風險也是相當大的。我們只能是有限的目標,在某些關鍵領域,別人不肯給你,你買也買不來的關鍵領域來進行“原始創新”。
0 V+ n! I. F$ }& o9 y1 O9 G
9 |9 V7 T  Z' `8 x  |* D* U7 E    技術創新簡單地說就這麼三種類型。

作者: chip123    時間: 2008-1-25 04:56 PM
標題: 大陸國研網/宏觀透視: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解十道難題
(作者:賈品榮)
* [) \: ^, P(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1-24 21:22:32
3 Y, Y3 u. `9 ]" U* y  A7 T
- a0 W- N% b) `4 y7 o+ u  ~  g 
建設創新型國家,如何破題呢?需解十道難題:在發展動力上,首先發展基礎學科;在體制上,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在戰略上,在若干領域異峰突起;在財政上,加大科技投入;在產學研上,走出四大誤區;在思路上,勇於破除舊的思維模式;在資源整合上,建立現代科研合作機制;在路徑上,加速國際化之路;在人才上,避免“學而優則仕”的傾向;在文化上,營造科學、民主的精神。 7 v; d4 N6 K2 x' M0 g
  : I7 b# s. I, T  t& E0 y% U
 1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看望科學家錢學森、吳文俊時指出,“基礎研究是科技進步的先導,是自主創新的源泉。要充分認識基礎研究的戰略意義和重大作用,要加大在這方面的投入力度,要重視培養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要營造寬鬆的學術環境,從而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取得更多優秀成果。”在十七大報告中,38次提到科學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放在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第一部分,明確指出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其重要位置更加突出。在全國科技大會上,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堅實的科學基礎和有力的技術支撐。”按照部署,中國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然而,目前距離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有許多障礙。世界經合組織(OECD)發佈的《中國創新政策評估》認為,“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進行的多次體制改革,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創新難題”。 6 D6 q8 a! M6 G# u
 
9 Q' u5 b$ g- B, o2 P) a( s 那麼,建設創新型國家,如何破題呢?筆者認為,需解十道難題。 ) [3 r8 g6 ?& N* _4 }1 N
 
# O- x1 G! C; P4 J% Z 在發展動力上:首先發展基礎學科
$ |% O: p( x" A: R0 W7 L  \ 
6 H# I1 a" N; `7 @ 美國科學基金會曾請經濟學家對美國最近25年的經濟增長做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美國經濟增長的50%歸功於以基礎研究為動力的研究和開發。基礎科學揭示的是客觀世界的運動規律,是人類關於客觀世界基本規律的知識體系,這樣的知識體系是技術創新的先導和源泉。沒有基礎科學的突破,就沒有時代的進步。 4 c5 d) F8 O. Q8 t6 |6 f5 g& @
 
: m0 `) |# @7 _ 基礎研究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在日本經濟發展中可見一斑。長期以來,日本都是依靠引進歐美國家的科技成果,然後加以消化和吸收,在當今特別需要技術創新的時代,日本自然就落在了後面。日本沒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而擁有最優秀的工程師,能把產品製造得極其精美,甚至有時到了極致,但始終不能超越模仿階段。而當今世界最需要的成果是科技革命性成果,而不是改良性成果。正緣於此,日本的產業結構一直集中在家電等傳統產業上,始終沒有創新性質的產品。 5 h, [& B. @+ q8 G/ D( A! V0 H
 
/ }% D- ?+ ?" N 美國的經驗和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經濟的發展植根於基礎科學。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第一要務是發展基礎學科。
4 N3 w! C2 S  i 
7 G8 T+ u& h6 g: c: n 在體制上: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 9 q/ P& F$ I* A' s/ W" t: `' l  V
 
) ]. K# Y7 D  L, R+ d 當前,科技管理部門的工作重點仍然是具體專案的管理,管得過寬過細過死,影響了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能力。應努力消除各種不必要的行政壁壘,摒棄“山頭主義”式的管理構架。 8 [: B& F% r, Q0 `% E; h4 Q
  ( P. G0 Q3 _0 k% J+ `# n/ {
 在政策、措施等方面,科研院所加快向市場化推進的步伐,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理順管理體制上,依法進行以公司制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改制,對一般轉制的科研院所原則上要改制成為多種經濟成分參股、多種資本投資入股、多元股權結構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改制,構建科學的法人治理機構,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為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體制條件。 - L7 }' l( A. k+ n4 w
 
; b( h( T! c4 W1 r: T 在戰略上:在若干領域異峰突起 , n# Z# `" Y* p; Z/ m. M* {# v
  ( ?# T& r3 f7 m5 a7 P3 C. ^& T5 o! W$ I
 在工業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建立在自然資源和資本資源的基礎之上,在這�,競爭的焦點是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產品品種及其品質,區位優勢決定企業競爭能力的高低;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建立在知識資源的基礎之上,這樣一來,競爭的焦點從產品階段前移至研究開發階段。而大陸科技創新不足,表現在:中國大陸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相當於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德國的5.56%,是發達國家的1/20。中國大陸的制藥工業幾乎依靠國外技術,產品的90%以上靠仿製;搞空調的不能生產壓縮機,搞電腦的不能生產CPU。正是缺乏原創性成果,中國大陸科技無法衝破國際科技壁壘。   C9 h0 M/ `- C4 Q
 
/ l/ [- c1 [5 n5 H2 @- c4 Z; b 那麼,如何突破科技壁壘呢?必須選准主攻方向。只要選好了方向,就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向做到異峰突起、出奇制勝。“異”在哪里?“奇”在何方?所謂“異”,都是強調特色;所謂“奇”,就是優勢明顯。特色一定要是有優勢的特色,才能像“山峰”一樣有突出的高度,才能實現出奇制勝。我國目前在化纖紡織、絲綢紡織、汽車摩托等領域具有一定比較優勢,20多種產品占到了世界市場的70%左右,應繼續突出優勢,形成特色。同時,瞄準世界科技發展趨勢,掌握當今世界科技創新的規律,在微電子、資訊產業、醫藥、生物工程等重要高科技領域,縮小與先進國家的差距。
7 u; h$ x3 |1 _' S3 p" m% V  ; |2 J8 A; T; ~$ g& G
 在財政上:加大科技投入 4 u6 k) i2 L/ z
 
% F: P: Y, N, i) R% G7 w 大陸科技投入近年雖有明顯增長,但無論是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同與我國經濟發展處於相同階段的發展中大國相比,都仍顯偏低。從國家投入看,中國大陸每年由國家財政投入的科技經費不及一個大型跨國公司的年度研究開發費用;從科技投入的來源看,與政府科技投入相比,其他投入主體的科技投入能力尚未充分發揮;從科技支出的結構看,突出問題是基礎性和前瞻性科技研究投入比例過小。我國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的比重一直低於6%,國際上通常在12%左右,美、日、德等國在15%以上,應該說,這與我國要加強原創性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目標不相適應。 ' n) k  q% R( h# j) k, s
  2 f/ o7 i( {. y0 Z$ i" D5 l* H
 分析國際經驗可以發現:在一個國家經濟處於發展初期,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在0.5%—0.7%左右;在經濟起飛階段,該比例應當上升到1.5%左右;進入穩定發展期,該比例應當保持在2.0%以上。而在前兩個階段,政府科技投入應當占主導地位。事實上,德國和日本從上個世紀60年代已經開始持續投資。韓國在20年以前,新加坡在10年以前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就已經和中國目前水準相當。但它們仍然持續保持對研究開發投資增加,現在已達到或超過一般發達國家水準。
* y3 N  j3 o0 R0 ~ 
0 K$ P* J- o* k  ], m4 g 這些經驗表明:必須堅持持續對科技投入不斷增加,才能為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足夠的知識積累。應確保國家財政用於科技經費的增長幅度高於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速度,到2010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占國家財政支出比例達到8%。
9 U6 _7 F3 x& _3 [% r 
- t2 A2 D$ U: |! b! H 在產學研上:走出四大誤區
% N9 ?7 X0 D+ O, W  7 t3 V) N  E, P. r- M; e% a& w6 e
 當前,在對產學研結合的認識存在著四大誤區:一是大陸是研究所辦公司,而發達國家是跨國公司辦研究開發機構,產學研緊密結合,發達國家的企業是研究開發活動投入和執行的主體。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大陸的企業還沒有擔負起研究開發主力軍的重擔。二是一些學者為了評職稱、當博導,熱衷於寫論文、出書,然後將學術成果束之高閣,不問其應用價值。三是一些企業認為有了科研專案,就能生產出產品。事實上,科研院所追求的是先進性和創新性;而企業追求的是性能和價格比,並非最先進的技術對企業就最有用。四是在產學研結合上,靠關係資源,這不利於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靠制度化來保障產學研的結合。
6 z8 e' j/ p4 I: W5 E 
; N$ b, C7 J" w/ e! z: m( L 在思路上:勇於破除舊的思維模式 * q4 @$ `$ K7 ?! D+ c
 
% D+ S! E7 r) O# S6 p 在科技創新思路上,要勇於突破束縛發展的舊的思維觀念。破除那種只防出錯、不求出新,只圖保險、怕擔風險的舊式思維,鼓勵冒尖,寬容失敗。 3 R( P4 [7 }1 p- _9 M
 
$ n9 q2 e, }9 }9 d8 p: T 建設創新型國家,應克服那種惟書惟上、崇洋崇舊、照搬照套的行為習慣,敢於獨立思考、勇於衝破陳規。舊的觀念被新的觀念取代,才代表進步。 3 G& d  v, Y, n# h; K6 H3 Y
  & O$ F* j. O6 u/ r
 在資源整合上:建立現代科研合作機制 . w& i4 U# m4 }
  + r  Y. }  f4 ?& g4 ?- {; b. P
 大陸學術界閉塞現象比較嚴重,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根深蒂固,既得利益無時無刻不在滲透著科研人員的觀念,門戶主義、小團體主義時有滋長。部門與部門之間、研究所與大學之間、研究室與研究室之間、不同科學家之間、課題組與課題組之間學術交流不多,跨領域、跨學科的交流更少。過去我們科技領域的一大不足之處就是內部力量集中不夠,外部協調不夠,系統集成也不夠。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整合資源,加強國際科技工作,儘快提升我們有效利用國際科技資源的能力。聯合世界一流科研院所,搞好科技成果的集成,組織多學科的綜合性攻關,發揮整體優勢,加強團隊協作,建立起“任務共擔、利益共用、合作共贏”的現代科研合作機制。 0 y9 f7 C1 v: G* G) J, Y
  0 W4 k* I: m! f) C, c" E1 w
 在路徑上:加速國際化之路
# [2 c6 c* y( t! ]- `4 w  , W4 C! ~* U$ B4 e
 在國際上,技術轉讓有一個規律:一流技術只在本土使用;當這個技術變為二流技術或有更新技術替代它時,發達國家才會將這一技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投資興辦獨資企業;當這一技術變為三流技術時即當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競爭性技術時,發達國家開始辦合資企業,讓發展中國家接觸到這一技術,但核心技術仍控制在發達國家;當這一技術變為四流技術時,它才會完整地將這一技術賣給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們如果僅僅在國內吸引投資,滿足於興辦各種三資企業,那麼,我們最多只能獲得三四流技術,長此以往,中國大陸與世界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而要獲得真正的一二流技術,最好的辦法是到其技術發源地直接投資開工廠,這是國際經驗。如日本,原本其半導體技術不如美國,日本就直接去矽谷大量投資開工廠,吸引當地人才就業,從而獲取半導體技術,甚至不惜讓高級工程師辦餐館,來吸引矽谷人就餐,為的是獲取各類技術情報。正是通過這一管道,日本的半導體技術一下趕超了美國。中國大陸欲獲得國際一流技術,必須加速國際化這條路。 . D; u0 X& q6 Q5 y/ Y7 D. C
 
2 l  l( T! o0 j9 W. Z 在人才上:避免“學而優則仕”的傾向 " T3 t9 ?1 @; p
  2 S9 s/ r/ i) M8 j$ ?( b
 據有關資料分析,諾貝爾科學獎的得主大都來自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我們應使那些有獨立思考、獨創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進入我們的視野,把發現青年人才、培養青年人才、獎掖青年人才和穩定青年人才,讓青年人才的創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作為科技工作的主線。
8 y- M1 x- _4 I; d$ D  5 W! {, H  \% ^  K
 同時,應避免青年科技人才出現“學而優則仕”的傾向。當下,一些科研人員仍把獲取官職、擁有級別視為理想。如果官本位思想占上風,超過了對科學的追求,科研成了官職的“敲門磚”,那麼,科研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和價值。正如唐代詩人杜甫所言:“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
: J0 Z; S9 s: T' }5 S0 i# \ 
" }! e2 g0 T: A' U 在文化上:營造科學、民主精神
% A& o8 C' y) n/ Z; D1 p0 j  ' V9 N6 k# X3 F  j0 ^4 L0 A# {
 科學的真諦在於真理的追求。需有四種精神支撐:求真務實的進取精神,平等寬容的民主精神,合作共贏的時代精神,甘於寂寞的奉獻精神。那種做事、評價和決策最終取決於權威的習慣做法,應當讓位于科學、民主的方式。惟此,我國的科研事業才大有希望,建設創新型國家才能實現。
              
作者: sunny.yu    時間: 2010-6-10 05:53 AM
標題: 台灣已經開始適應,研究現在更著重智財、服務和設計?
征服世界!台灣IT產業的喜與悲 + b4 k4 o7 p! k! o
1 a# O2 e) Z% L9 u: k: B# E" W
天下雜誌 - ‎2010年6月2日‎
) }+ p6 i3 X& g) [5 o- @. D3 }工研院不只輸入技術、投資研發,也會訓練工程師和創建企業。研究人員指出,台灣的歷史也有所助益。日本殖民台灣近半世紀,留下良好的教育體系;國民黨退至台灣時,鼓勵工程類學科,認為那有用且沒有政治爭議性;與美國關係緊密也有助於孕育教育和商業的連結。 竹科目前約 ...




歡迎光臨 Chip123 科技應用創新平台 (http://www.chip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